預測之三:消費對國民經濟貢獻將有所提高
——2004中國經濟十大預測報告系列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7日 09:59)
上海證券報消息:受非典疫情影響,2003年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V型波動。2004年,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範圍進一步擴大、農民收入有望較快增加、消費政策和消費體制不斷改進等有利因素作用下,消費需求將延續今年後期的擴張趨勢,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幅將達到10.3%,比2003年提高1.3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有所提高。農村消費啟動、服務性消費快速增長將是2004年消費增長的新特點。消費率偏低、多種因素制約低收入階層的消費仍是消費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消費者信心增強,消費需求將出現加速跡象
消費需求增長快慢,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與消費者信心強弱直接相關。居民的消費信心除個人因素外,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公眾對政府的信任依賴程度,現階段上述因素處於中國歷史的較好時期,消費者信心處於不斷增強階段,在收入水平不變或略有上升的情況下,明年消費需求將出現加速增長跡象。
從經濟運行看,宏觀經濟持續向好,消費者信心不斷增強。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景氣週期,2003年非典和伊拉克戰爭的衝擊並未逆轉經濟擴張趨勢,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快車道上,1至3季度GDP增長8.5%,同比加快0.6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國消費信心高低、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快慢與GDP增速高度相關。受非典疫情的影響,今年二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觸底,三季度在經濟強力反彈作用下,消費者信心指數呈現小幅攀升的走勢,從6月份的88.6點回升9月份的93.1點,消費品零售額增長也明顯加速。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滿意度提高,對收入增長的預期向好,消費行為趨於積極。
從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和信任程度看,目前處於較好階段,有助於消費者信心樹立。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非典期間政府高效、務實的全局調控能力使國人對政府信賴度明顯增強。二是政府宏觀經濟調控能力明顯增強。
2004年我國經濟實際現實增長率水平將進一步接近潛在增長率水平,GDP有望增長8.5%,國民經濟延續擴張趨勢,消費者信心指數將保持較高水平,消費需求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初步預計,2004年我國將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9052.3億元,增長10.3%,增幅比2003年提高1.3個百分點,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於2003年。
二、多因素力促農民收入增長,農村消費有望實現突破性增長
目前我國消費持續增長動力不足相當程度上是由於農民消費水平低,提高農民消費水平的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鄉鎮企業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大大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大幅增長,個別年份的增長甚至快於城市。之後的10多年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遠遠低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農民消費也步入徘徊不前的狀態。
種種跡象表明,2004年我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面臨新的機遇。
首先,農産品漲價將直接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今年上半年以來,在國內糧食播種面積減少、單産下降減少和國際農産品減産、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下,各地農副産品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農副産品適度漲價,對於城市居民影響不大,是消費水平可以承受的。但是對於收入水平較低的廣大農民來説,農副産品價格上漲,將直接促進農民收入增加,農民將從種植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入。我國多數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中的60%至70%都依賴於以糧食生産為主的種植業,糧油價格的階段性回升將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將部分地改變中部糧食生産區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狀況,這種來自於市場調節的實際效應可能比政府花大力量增加對農業的補貼還要大。
其次,國家即將出臺的一系列農業政策,有助於農民減輕負擔、擴大消費。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2004年國家在增加農民收入、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等方面採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確的綜合性政策措施。主要政策包括:一是實行更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保護農民權益、控制徵地規模的原則,改革和完善徵地制度。二是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把對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切實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三是在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農業特産稅,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上述政策將極大地促進明年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確保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消費水平將隨著收入的增加不斷提高,農村市場的啟動將帶來消費領域新的革命。
農産品漲價將直接促進今年後期和明年農民收入的增長,農産品漲價還將引導農民明年擴大生産,進一步促進收入的增加。在實際收入大幅增長、預期收入良好的驅動下,2004年農民消費有望改變徘徊不前的狀態,取得突破性增長,農村與城市消費增長差距將有所減小。初步預計,2004年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將達17478.8億元,增長8.7%,城市消費品零售額達31706.7億元,增長11.2%。農村和城鎮消費增長差距由2003年的3.0個百分點縮小為2.5個百分點,這將是近年城鄉消費差距縮小幅度最大的一年(如表1所示)。
三、收入政策和消費政策趨向積極,有利於城鎮消費持續增長
城鎮消費一直是消費增長的主力,39%的城市人口創造了約65%的消費品零售額。現階段,要保持消費需求較快增長、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必須千方百計鼓勵和保護城市居民的購買力。明年國家有望出臺一系列促進收入增長、改善消費環境的政策措施,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城市消費的持續增長。
首先,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醞釀多時,遲遲沒有出臺方案,但在廣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區已根據當地情況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起徵點。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改進個人所得稅,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因而明年有可能出臺全國性的所得稅調整政策,這一政策對於廣大中低收入階層特別是工薪階層擴大消費、提高實際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有關部門提出了取消徵收利息稅、儘快落實工薪階層加薪計劃的建議,並要求加強低收入者、下崗職工、離退休職工的各項保障政策的落實,以提高居民收入預期,擴大消費,這些政策建議逐步得以實施,將有效擴大城市居民的消費。最後,近期國家發改委起草的《汽車産業消費政策》已經上報國務院,年內有望出臺,將對規範汽車市場秩序、改善汽車消費環境起到積極作用。
四、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擴散,整體消費水平將邁上新臺階
汽車、住房等是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的標誌性商品,但由於其銷售價格高,屬於十萬或幾十萬級的高檔消費,消費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所有居民在較短時間內可以同一化實現的,而是有一個梯度推進的過程。從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至10000美元時,將進入汽車消費快速發展時期。近兩年,我國汽車熱銷主要是集中在收入水平較高和消費觀念較新的廣州、上海和北京等大中城市。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03年我國人均GDP將突破1000美元,將有更多的城市和地區人均GDP陸續達到3000美元以上。據統計,我國已有相當數量的大中城市人均GDP接近或超過3000美元,如江蘇省的蘇南以及武進市、昆山市人均GDP均已達到或超過3000美元,2003年天津市和南京市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等等,私家購車將逐步在這些地區擴延。
從住房消費來看,前些年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和房價之比是10:1,目前已提高為6:1,越來越多的居民有能力購買商品房。此外,個人金融信貸不斷發展,也將支持居民實現高檔消費。總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口加入到消費結構升級的行列,2004年汽車及商品房消費熱潮將在更多的城市逐波掀起,形成從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鎮的波浪式消費,消費結構升級在我國將至少持續10年以上,我國居民整體消費水平將大幅提高。
五、旅遊、餐飲等服務性消費將快速增長,佔總消費的比重擴大
旅遊、餐飲業等服務業消費是非典期間遭受重創的領域,在國家稅收等優惠政策扶持下,旅遊、餐飲等行業迅速恢復,明年旅遊、餐飲業等服務業消費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首先,餐飲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反彈,呈快速上升態勢。從7月份開始,餐飲市場步入快速增長期,增速逐月明顯加快,7、8、9、10月餐飲業零售額分別12.1%、15.4%、17.1%、17.2%,其中10月份假日旅遊和各類慶典活動,對餐飲業銷售的拉動最為突出,本月餐飲業零售額同比增長為今年以來增長最快的月份,餐飲業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3.5%上升到14.4%,140家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7.1%。從地區發展情況看,9月份,全國31個省市(區)餐飲業零售額全部增長,增幅均在9.8%以上,最高的增長42.7%,增長速度之快是很多業內人士始料未及的。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更新,明年我國餐飲業零售額仍將呈現較快增長。一般年份餐飲業零售額增長16%至17%,而明年由於消費需求有一定的慣性延續以及今年增長基數低等因素影響,餐飲業零售額增幅有可能達到18%左右,餐飲業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將提升1至1.5個百分點,製造業零售額佔比則持續下降。
其次,旅遊消費將呈現較快增長。非典之後,國家對相關行業實施了稅收等優惠政策,直接促進了旅遊業的較快恢復和發展。在國家政策傾斜支持、旅遊行業軟硬體服務設施不斷改善以及居民對精神文化和旅遊健身需求增大等因素促進下,明年旅遊業將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與旅遊業相關的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將有所提升,旅遊板塊也將有不俗表現。
六、居民消費價格適度回升,將促進消費品市場的活躍
通貨緊縮一直是市場繁榮、經濟發展的隱憂,今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由負轉正,且呈現小幅上升態勢,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漲1.8%,漲幅為1997年以來月最高水平。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較快,一方面受到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市場供求明顯改善的影響。目前我國在汽車、住房、電子通訊和旅遊等消費熱點需求強勁增長,並帶動了相關商品的消費,生産者也根據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生産結構,商品市場質量和供求結構不斷改善,商品供大於求突出的矛盾有所緩解。據統計,2003年上半年600種商品供求排隊中,供過於求的商品513種,佔排隊商品總數的85.5%,比2002年下半年減少了1.5個百分點。據權威部門調查顯示,下半年供過於求的商品471種,佔排隊商品總數的78.5%,佔比較上半年進一步有所減少。工業消費品價格持續走低一直是價格下跌的主要因素,但今年9、10月消費品價格分別上漲0.7%和1.7%,這是多年沒有的上漲,從一個側面説明市場供求關係在向積極的方向轉變,生産和銷售的良性循環有望形成。
促使目前物價上漲的動因在明年依舊存在,農産品漲價短期內不會消除,市場供求關係將繼續得到改善,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有可能出臺電力和其他服務業價格上調的措施,因而明年居民消費價格水平有望繼續小幅上漲,漲幅約在2%左右。適度的物價上漲是經濟增長的潤滑劑,也將促進消費市場的活躍。
七、收入結構發生變化,日趨壯大的中産階層將是消費增長的核心動力
根據零點公司幾年前的調查,我國的中産階層,月收入在5000元至15000元左右,擁有汽車和住房。而今天,中産階層的消費水平已遠遠高於這一標準。目前我國中産階層作為一個團體正在快速形成。調查表明,中國大中城市26%的人認為自己處於中上等生活水平,有報告甚至稱,在中國最富裕的珠三角、長三角,中産階層已開始佔主導地位。隨著中産階層人數的逐漸增大,我國社會收入結構將由“金字塔型”轉變為“橄欖型”。由於中産階層的人數量最多、購買力最強,因此,這將是最佳的社會消費構成模式。
中産階層隊伍的日益擴大,將帶動我國消費結構大步升級,並提高消費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作用。預計到2010年,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將上升至63%,到2020年將達到71%。在此過程中,在中産階層為消費主體的帶動下,房地産業、汽車製造業、健康和制藥業、教育、旅遊業、電信與信息製造業以及金融服務業將大力發展,整個國民經濟將在生産和消費的良性循環中日新月異。
八、地域差距繼續存在,東部消費增長仍將快於中西部地區
汽車、住房、旅遊、電子通訊等為代表的消費熱點迅速擴散、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是目前消費增長的主要特徵。由於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價值量大的高檔商品和發展性、享受性消費方面,此類消費不同於家用電器,不是生活必需消費品,因而居民消費的伸縮性較強,導致地區間消費差異也比較大。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快、人均收入水平高、消費環境好、消費政策積極,因而汽車、住房等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率先在東部地區展開,東部各省、市消費品零售額增長較快。今年1至10月北京、天津、江蘇和福建等省市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均達到14%至1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至5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各省消費增長一般在10%左右。2004年我國消費結構的地域特徵仍將保持,東部消費增長將明顯快於中西部地區。
九、教育、醫療制度改革過度産業化,將抑制低收入階層消費增長
我國居民消費增長緩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體制性深層次問題。在農村市場啟而不動的情況下,城市居民消費是當前我國消費增長的主力軍,但是城鎮的一系列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體制改革較為集中和簡單,居民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如教育、醫療體制改革後,政府對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品投入沒有跟上,使教育産業化不適當地擴大到義務教育領域,加大了基本教育的成本支出。1998年至2002年短短5年間教育中的學雜保育費上漲了112.1%,年均遞增16.2%;醫療産業化擴大到基本醫療領域,醫療保健服務價格年均增長率超過了10%;取消福利分房後,大批新公職人員的貨幣化住房工資沒有得到合理的制度性安排,有的地方與當地房價相比貨幣補償過少。
對於中高收入階層來説,教育、醫療消費支出較多尚可承受,但是對於廣大低收入階層來説,為了應對教育、醫療、住房等體制的不可控變化,不得不作出多多儲蓄的“理性”選擇。而低收入階層恰是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群體,只有減少這部分人的社會支出,才能促其消費增長。
十、消費對經濟作用有所增強,但消費率偏低的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2004年隨著消費需求增長加快,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進一步增大。初步預計2004年GDP增長8.5%,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0.3%,粗略計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5%,比2003年提高3.4個百分點,消費拉動當年GDP增長3.78個百分點。
雖然消費對經濟增長作用有所增大,但投資需求仍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消費率低的問題仍將繼續存在。目前發達國家消費率一般在60%至70%,有些國家甚至達到80%,而我國2002年只有58.2%,投資率高、消費率低是由我國經濟特定發展階段和特殊“消費國情”所決定的,對此應有客觀認識。
首先,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具有投資率高和消費率低的特性。我國經濟已由輕紡工業階段過渡到重化工業發展階段,重化工業階段表現為行業投資規模大、産業鏈條長、加工度高、中間産品多、增長持續時間長等,在這一階段要求固定資産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率較高有其合理性。重化工業階段資金和技術密集的特點表現為吸納就業能力低,經濟快速發展不一定帶來就業的同步增長,在某些行業甚至是就業人數的絕對減少。上世紀80到90年代的輕化工業屬於勞動密集性産業,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安置300萬人就業。而在目前的重化工業發展階段,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只能安排70萬人就業。目前我國就業壓力很大,但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快速增長並不能帶來就業和收入的增加,這將直接影響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因而消費率相對較低不可避免。
第二,我國特殊“消費國情”導致消費率低。消費率低與我國目前正處於消費結構升級換代的過渡期有關,中等收入階層居民的消費能力處於“買上不足,買下有餘”的階段,只好增加儲蓄、擴大資金積累。低收入階層由於收入水平低,但對未來支出預期較高,增加儲蓄主要用於養老、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購買住房等。
第三,提高消費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要真正提高消費率,有賴於第三産業的發展,生産要通過服務業才能與消費連結,我國第三産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僅為1/3,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影響消費的增長。待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大於第二産業了,消費率必然會明顯提高,這不是簡單政策因素能夠改變的。(本文執筆 祁京梅)
表1:1995年以來歷年城鄉消費品零售額增長比較
指標年份 全社會 城市 縣及縣以下 城鄉消費品零售
消費品零售總額 消費品零售額 消費品零售額 額增幅之差
絕對額 增長 絕對額 增長 絕對額 增長 (百分點)
(億元) (%) (億元) (%) (億元) (%)
1995 20620.0 26.8 12376.7 28.1 8243.3 24.8 3.3
1996 24774.1 20.1 14951.2 20.8 9822.9 19.2 1.6
1997 27298.9 10.2 16650.4 11.4 10648.5 8.4 3.0
1998 29152.5 6.8 17825.2 7.1 11327.3 6.4 0.7
1999 31134.7 6.8 19091.6 7.1 12043.1 6.3 0.8
2000 34152.6 9.7 21110.3 10.6 13042.3 8.3 2.3
2001 37595.2 10.1 23543.4 11.5 14051.8 7.7 3.8
2002 40910.5 8.8 25897.6 10.0 15012.9 6.8 3.2
2003年(預測) 44592.4 9.0 28513.2 10.1 16079.1 7.1 3.0
2004年(預測) 49185.4 10.3 31706.7 11.2 17478.7 8.7 2.5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1980-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2003年宏觀經濟監測月報》計算。
表2:投資率和消費率比較
年份 GDP總值 最終消費 資本形成總額 投資率(%) 消費率(%)
(億元) (億元) (億元)
1990 18319.5 11365.2 6444.0 35.2 62.0
1991 21280.4 13145.9 7517.0 35.3 61.8
1992 25963.7 15952.1 9636.0 37.3 61.7
1993 34500.7 20182.1 14998.0 43.5 58.5
1994 46690.7 26796.0 19260.6 41.3 57.4
1995 58510.5 33635.0 23877.0 40.8 57.5
1996 6833.4 40003.9 26867.2 39.3 58.5
1997 74894.2 43579.4 28457.6 38.0 58.2
1998 79003.3 46405.9 29545.9 37.4 58.7
1999 82673.1 49722.7 30701.6 37.1 60.2
2000 89340.9 54600.9 32499.8 36.4 61.1
2001 98592.9 58927.4 37460.8 38.0 59.8
2002 107514.2 62364.6 42355.4 39.4 58.0
2003(預測值) 115403.3 66106.4 48285.2 41.8 57.3
(上海證券報 國家信息中心)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