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預測之一:積極財政政策功能面臨轉型
——2004中國經濟十大預測報告系列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7日 09:50)

  上海證券報消息:2004年中國經濟將承接2003年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國民經濟有望增長8.5%左右。2004年,宏觀調控政策將在保證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的同時,適度微調貨幣政策,以維護好經濟發展的良好形勢,並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增強經濟自主增長的內在動力,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2004年中國經濟將呈現以下十大趨勢:

  一、現實經濟接近潛在經濟增長水平,GDP有望增長8.5%

  從決定經濟增長潛力的幾個因素看,今明兩年,我國資本積累的速度加快,全要素生産率增長速度不會慢于改革開放以來平均3%的水平,潛在生産能力在9%左右,略高於1997年至2002年8.5%左右的潛在增長水平。 

  從現實經濟增長因素看,2004年,國際國內有利於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因素很多。首先,世界政治環境趨於緩和,不會重現2003年伊拉克戰爭那樣嚴重的政治事件。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達到4%左右,比2003年提高1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復蘇加快,對於我國經濟發展來説,國際環境將有所改善。其次,在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加快,重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加快引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活力進一步增強,將基本形成城鎮消費結構升級、産業結構升級、企業自主投資能力提升、就業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的良性循環。再次,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繼續維持,間接融資渠道仍較通暢,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有較大擴張空間。2004年的經濟發展對積極財政政策的依賴會有所減弱,但國家仍將繼續發行適量國債,以滿足在建項目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當然,國內環境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第二産業就業彈性下降,城鄉就業矛盾依然突出,二元結構遺留下的社會發展方面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逐步顯性化,社會穩定壓力增大。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的影響,2004年中國經濟將承接2003年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國民經濟有望增長8.5%左右。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增長3%,第二産業增加值增長11.2%,第三産業增長7.7%。與1998年至2002年實際經濟增長率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相差近1個百分點相比,現實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接近潛在經濟增長率,我國的經濟增長週期由復蘇階段向繁榮階段發展。 

  二、社會總供求關係有所改善,物價水平小幅回升

  2004年,我國社會總供求關係繼續改善,物價漲幅有所提高。生産資料價格的上漲最終要傳導到消費環節。近年來,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産量下降、國際市場糧油價格走高,會繼續推升我國糧油價格上漲;經濟較快增長也會繼續拉動服務業價格的上升。因此,2004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會有所上升。但我國實際經濟增長速度仍未達到潛在增長水平,並不存在嚴重通貨膨脹的壓力。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近60%,多數可貿易商品的價格受制于國際市場,在全球總體價格水平偏低的條件下,我國可貿易商品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少數商品短期內出現供給不足的局面,我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用於擴大進口,約束經濟擴張的資源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國際市場來解除。預計2004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左右,漲幅比2003年提高1.2個百分點。 

  三、經濟增長對就業帶動作用增強,城鄉就業有所增加

  近年來,第三産業成為我國吸納勞動者就業的主體産業。2003年,受非典影響,第三産業發展緩慢,前三季度第三産業僅增長5.4%,分別比GDP和第二産業的增長速度慢3.1和6.4個百分點,增速差距之大為歷年之最。經濟增速加快並未帶來新增就業崗位的相應增加,使原本就比較嚴峻的就業矛盾進一步加劇。估計全年新增就業崗位約為800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約400萬人,城鎮失業人員總量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4.5%。 

  2003年中以來,面對非典給我國就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國家把促進就業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目標,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第三産業發展和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政策。這些政策將在今年年底和明年顯效,預計2004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率比2003年提高近1.7個百分點,拉動第三産業新增就業500萬人以上,全部新增就業900萬人左右,下崗職工再就業400萬人。從2004年勞動力供給來看,新增勞動力基本與2003年持平,約為1000萬人左右,企業下崗人員的規模大約為300萬人,比2003年減少300萬人。因此,2004年就業形勢略好于2003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可控制在4.5%左右。 

  四、外匯儲備增量減緩,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從目前情況看,國際收支不平衡和升值壓力是左右人民幣匯率的主要原因。2004年,國際收支順差會繼續增加,但增量減緩,人民幣升值壓力有所減輕。服務貿易逆差有可能擴大;收益項目略有逆差;貨物貿易收支基本平衡;在本外幣正向利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僑匯收入會繼續較快增長,通過個人渠道流入的外匯會繼續增加,轉移項目順差會成為經常項目順差的主要來源。資本和金融項目繼續保持順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有可能超過700億美元;境外籌資額將會擴大,證券投資項目將出現順差;外國金融機構獲得QFII資格的數量會增加,資金調入加大;出口企業提前收匯、進口企業延期付匯的情況仍將大量存在,貿易信貸順差將居高不下;人民幣利率高於美元、歐元的趨勢仍將維持,利差的存在將刺激一部分套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形成一定數量不穩定的外資流入。經常項目略有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將導致外匯儲備的增加。預計到2004年底,中國外匯儲備比2003年底增加1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額達到5300億美元,但2004年外匯儲備增量將比2003年減少500億美元左右。2004年,人民幣升值壓力仍需化解,匯率應繼續保持基本穩定為宜。 

  五、消費結構繼續升級,消費需求明顯回升

  2004年,有幾大有利因素促使消費需求增長。一是消費環境改善,國務院明確規定了今後五年整頓與規範市場秩序的目標,要求與市場秩序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基本建立和完善,執法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初步建立,市場秩序總體上有所轉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起草的《汽車産業發展政策》年內有望出臺,將促使國內的汽車市場及消費環境有較大的改善。二是以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為標誌的中産階層正在我國形成和擴大,由其主導的住房、汽車、旅遊、教育、文化等消費熱點,將帶動消費需求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並成為我國內需穩定增長的最大內生動力;三是非典疫情影響了2003年二、三季度的消費需求,2004年餐飲、娛樂、旅遊、居民服務等服務性消費會出現補償性高增長。四是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醞釀多時。廣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區已根據當地情況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起徵點。這一政策有利於廣大中低收入階層特別是工薪階層提高實際收入水平,擴大消費。五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保持在每年提高1至1.5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利於消費需求增加。但失業率高企和農村居民收入增幅不高不利於短期消費增長。 

  預計200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增長10%左右,實際增幅比2003年高出2個百分點,服務性消費大幅回升,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近年來消費和投資增長背離的狀況將有所好轉。 

  六、投資增速高位回落,市場導向型企業投資依然活躍

  2003年,實際投資增長速度僅次於1992年和1993年,是改革開放25年以來第三高增長年份。2004年,市場引導企業投資活力依然強勁,投資仍處於快速增長區間。主要原因在於:投資體制改革會邁出實質性步伐,市場機制引導投資的作用強化,國家將主要採取經濟的、法律的、技術的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調控地方和企業的投資方向,企業投資環境會明顯改善;企業效益水平大幅提高,自有資金豐裕,企業投資能力和意願強勁;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我國進入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這會繼續推升房地産、汽車以及電子通訊等相關産業的投資;城市化進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市政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進一步增加。 

  當然,也有一些減緩投資增長的因素,2004年投資會高位回落。首先,建設國債功能從反經濟週期調控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國債建設的社會發展項目使用銀行配套貸款較少,國債項目帶動投資增加的能力變小。其次,抑制投資過快增長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將逐步顯現。中央銀行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産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會抑制房地産的投資。2003年9月銀行準備金率從6%提高到7%,信貸規模有所緊縮。第三,國家將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強化對土地使用的審批和監督,制止違反規劃批地和超規劃用地,嚴肅查處違法違規侵佔農民集體土地的行為,清理和整頓各類園區,政府主導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活動受到抑制。最後,2003年投資增長基數較高,也將影響明年投資增幅的進一步提高。綜合判斷,預計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實際增長11%左右,比2003年低6個百分點。 

  七、進出口恢復平穩增長,貿易順差減少

  世界經濟增長加快將帶動世界貿易增長,國際市場對我國産品需求增加,我國出口會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國際製造業不斷向我國轉移,會繼續帶動加工貿易的出口。但在人民幣繼續盯住美元並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美元穩中趨升導致我國出口産品價格競爭力下降,不利於出口增加;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外貿的約束趨強;我國降低出口退稅率也會影響出口的增長。考慮到2003年出口基數高的特點,預計2004年出口將達到4730億美元,增速下降到14%左右。國內經濟增長將帶動先進技術設備和短缺能源、原材料進口的增加,商品進口配額擴大,對進口的促進作用日趨明顯;為減緩與我國貿易順差較大的美國、歐盟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我國也會鼓勵企業適當增加進口。預計2004年進口達到4670億美元,增長16%左右;貿易順差約60億美元,比2003年減少60億美元左右,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度下降。 

  八、稅制調整穩步推進,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

  2004年將是稅制改革力度較大的一年,部分稅制調整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經過幾年試點,2004年農村稅費改革將在全國範圍內推開,國家將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農業特産稅,以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機制,促進出口産品結構優化。從2004年起,平均出口退稅率下調3個百分點,其中對國家鼓勵出口産品不降或少降,對一般性出口産品適當降低,對國家限制出口産品和一些資源性産品多降或取消退稅。加大中央財政對出口退稅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新機制。探索如何由生産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鼓勵企業增加固定資産投資。繼續推進其他各項稅費改革,創造條件儘快統一企業所得稅,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 

  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從反經濟週期調控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債發行規模有所減少。但考慮到國債投資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支撐作用,國債規模將保持在1100億元左右,除用於續建和收尾項目外,重點向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經濟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西部地區發展等方面傾斜,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公共産品供給,包括九年免費義務教育、農村公共醫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注重經濟和財政可持續發展。 

  九、貨幣政策強化微調預調,貨幣信貸適度增長

  2004年,財政政策將不再擔綱主力宏觀調控政策,一直處於配合地位的貨幣政策作用相應上升、重要性加強。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主導地位轉換的背景下,為保證新一輪經濟平穩增長,央行將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並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採取預調和微調辦法,合理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增幅,保持信貸總量的穩定增長。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特別是利用“窗口指導”及時傳達貨幣信貸政策意圖,引導社會預期。積極支持資本市場的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防止金融風險不斷向銀行體系集中。初步預測,2004年全年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將達到18.5%左右,狹義貨幣M1增速將達到18%左右,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保持基本穩定。 

  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各項改革向縱深發展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表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始終把提高人的物質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擴大勞動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務,提高教育、醫療等與人的全面發展密切相關的行業的服務水平;二是在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快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形成三個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三是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積極轉變粗放型經濟的增長方式,不斷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地區協調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國外發展和對外開放。 

  2004年,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將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資體制改革將會有重大突破,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二是完善國有資産管理和監督體制,合理劃分中央、省地市之間的合理界限,建立國有資産經營和監督責任制,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通過建立歸屬明確、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以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三是財稅體制將進一步完善;四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步伐,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將納入議事日程,處理不良資産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並通過各種途徑充實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商業銀行實行貸款五級分類,以強化信貸資産管理。五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政府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完善政府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決策程序,加快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使政府真正成為維護市場秩序的“守夜人”。(本文執筆 祝寶良)

  表1:不同産業就業彈性

  國民經濟     第二産業      第三産業  

  就業人數 就業彈性 就業人數 就業彈性 就業人數 就業彈性  

  (萬人)       (萬人)       (萬人)       

  1996    68950   0.14   16203  0.28   17927   0.79  

  1997    69820   0.14   16547  0.20   18432   0.31  

  1998    70637   0.15   16600  0.04   18860   0.28  

  1999    71394   0.15   16421 -0.13   19205   0.24  

  2000    72085   0.12   16219 -0.13   19823   0.40  

  2001    73025   0.17   16284  0.05   20228   0.24  

  2002    73740   0.12   15780 -0.32   21090   0.57  

  1978-2002      0.11       0.10        0.36  

  注:就業彈性定義為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反映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長的狀況。 

  表2:2004年國民經濟預測表 (單位:億元、%)

  指 標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絕對值 增長速度 絕對值 增長速度 絕對值 增長速度  

  GDP      104790.6  8.0  115400   8.6  127720   8.5  

  一産      16117.3  2.9   16717   2.9   17360   2.8  

  二産      53540.7  9.8   60864  12.0   68936  10.5  

  工業增加值   46535.7  10.0   53373  13.0   60700  11.5  

  三産      35132.6  7.5   37819   6.1   41424   7.8  

  固定資産投資  43499.9  16.1   52770  21.3   61210  16.0  

  消費品零售額  40911   8.8   44593   9.0   48783  10.0  

  出口(億美元)   3256   22.3   4148.1  27.4   4730  14.0  

  進口(億美元)   2952   21.2   4029.5  36.5   4675  16.0  

  凈出口(億美元)  303.5       118.6        55 

  財政收入    18903.6  15.4   23100  22.2   27490  19.0  

  財政支出    22053.2  16.7   26200  18.8   30490  16.3  

  財政赤字    -3097.8      -3100       -3000    

  國債規模     1500        1400       1000    

  居民消費物價       -0.8        0.8        2.0  

  M1       70882   16.8   84420.5 19.1   98520  18.0  

  M2       185007   16.8  221083.4 19.5  258668  18.5  

  注:工業、投資統計數據均為全口徑表中産值數值均為現價。 

  總策劃 

  王長勝 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 

  張偉弟 上海證券報副總編輯 

  課題負責人 

  范劍平 張學穎 閻娟榮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趙嘉國 上海證券報新聞編輯部主任 

  課題組成員 

  祝寶良 陳強 王遠鴻 張亞雄 張永軍 

  徐連仲 祁京梅 張峰 周景彤 李若愚 

  徐平生 牛犁 王碩 周莉莎

  (上海證券報 國家信息中心)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中國經濟十大預測報告:明年繼續保持高增長(2003/11/27/ 09:44)
  • 專家預測: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急需四類人才(2003/11/23/ 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