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3——新農民的幸福生活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11日 10:03)
CCTV.com(新聞早8點):昨天,“合作經濟,讓農民增産更增收”展現了農民依靠合作經濟走向市場的美好前景,實際上,影響農民致富的因素還有農業結構不合理、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農業和農村投資不多等多個方面。新的一年,留在土地以及離開土地的農民,他們在忙些什麼呢?
這裡是吉林省德惠市的布海鎮,往年一到農閒,這裡的許多農民都要到城裏或外地打工,找賺錢門路,可從去年開始,這些農民卻紛紛返回鄉村。
返鄉農民王恩洪:“我去年回來串門,鎮政府説讓老百姓致富,種植業、養殖業大面積發展,這麼的我回來就趕上了。鎮裏的領導對我還挺支持,挺歡迎我回來”
在鎮裏的幫助下,老王不僅擁有了資金,還掌握了不少新技術,一年時間,老王家的大棚不僅收回了成本,還獲得了頗為豐厚的效益。新的一年,已經從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中嘗到甜頭的當地農民,所考慮的再也不是到哪兒去打工才有可能掙到錢,而是更關心今年國家在幫助農民增收方面會不會有更多的政策,今年農産品市場還會有怎樣的變化。觀念的轉變,讓這些農民即使過年過節也難得有閒在的時候。
農民郭傳義:“要在2002年基礎上,2003年不僅要擴大規模,而且還要在包裝上更加下一番功夫。今年大棚是幾棟,明年或後年,在2005年之後要達到幾十棟或幾百棟大棚。”
布海鎮黨員合作社技術顧問徐志軍:“要為農村培養實用的一些尖端科技人才,讓他們真正充實到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的各個環節中來,更大程度地帶動農民走向富裕。”
吉林省德惠市市委書記閆文:“在新的形勢下,要想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環節要很好地抓住。第一:要用工業化思維來謀劃農業的發展, 改造傳統農業; 第二:用産業化的理念來教育農民,圍繞龍頭企業搞産業化調整,由原來的一業收入向多業收入轉變;第三:用市場經濟的理念來武裝幹部,帶領農民跑市場,了解信息,選項目,搞訂單,為發展搞服務。”
依靠在土地上做文章,德惠市如今已經位居全國100個産糧大縣的前10名,農民正在自己的土地上獲得越來越多的收益。據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規劃,“十五”期間,將轉移農業勞動力4000萬人左右,農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到44%。而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將進行就業轉移,離開了土地的農民,他們將向何處尋找增收致富的出路?
北京市門頭溝區城子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李德榮:“ 我們這兒戶口是農民,實際上沒有種地的人了,主要是靠企業。”
地處北京西郊的城子村,在有限的山地資源上做足了文章,形成了商貿、建築、加工、服務和旅遊等多項産業,農民收入由原來的幾百元增加到5000多元。
城子村村民村辦企業銷售人員徐風琴:“村裏的企業一般像我們這樣純農戶的,都生活在小企業裏,企業興我們就興,企業好我們就好。”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要解決農民收入的問題,我想最核心的還是必須減少農民,必須把農民更多地從務農、農業為主要的就業,轉變為非農業的就業。”
新的一年,已經實現了村民合作醫療、退休村民養老保障的這個小康示範村又把視線聚焦在村邊的九龍山上,一項以山海經文化為設計理念,集旅遊、休閒度假、會議接待為一體的旅遊經濟開發區正在啟動,展望2003年,年近六旬的老書記李德榮充滿了信心:“絕對一年比一年好。”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