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9日電 三峽水庫蓄水後,庫區風景名勝的命運如何,一直是我們這次採訪前所牽掛的問題。從涪陵到“鬼城”豐都,我們就有一個懸念:為什麼幾千年沉澱下來“鬼城”這種文化符號會出現在豐都?而我們最急於了解的,就是蓄水後傳説中的這個“中國的神曲之鄉”將會變成一種什麼景象?
據《豐都縣誌》記載,“鬼城”的來歷可追朔到漢代,相傳漢代道教信徒王方平、陰長生在名山修煉成仙,於此設天師治。後來,這裡成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宗教信徒將傳説中的陰、王二人之姓聯綴附會成“陰間之王”居此,遂傳為“鬼都”。
民俗學家對傳統的“鬼文化”落戶豐都有一個更深刻的解釋。民俗學家劉渝認為:遠古,峽江一帶生存環境險惡,人們對自己生命把握能力差,巫術盛行,普遍形成了對鬼神的崇信,陰、王二人對巫術進行了宗教的提煉,豐都就成了這種文化的載體。“科學的看待‘鬼文化',它應該是傳統道德倫理和民俗文化的一個分支。”名山旅遊集團的總經理閻剛對記者説:“豐都就是這種文化的集成。基於這種認識,豐都旅遊的陳列突出了'罰惡揚善'的傳統主題。”
豐都是“鬼城”,豐都城傍依的名山就是“鬼國幽都”。來到“鬼門第一關”的名山門樓前,一眼就可看到一個醒目的標識,“二期水位線2002年10月拆除。”閻剛告訴記者:“三峽工程二期水位蓄水後,如出現20年一遇的洪水,庫水大約淹沒到名山公園地平面之上約1米;到2009年完全蓄水,庫水再上升40米,淹掉名山的五分之一,但對山上的名勝古跡奈河橋、天子殿、望鄉臺沒有任何影響,名山將成為三面環水的一個半島。”
閻剛介紹,在名山外沿,將修一道防護大堤,以保護庫岸不會因江水的沖刷而出現地質災害。目前,縣里正加緊對周邊進行綠化,成庫後,名山山青水秀,將成為一個更加神秘而又美妙的風景區。
豐都老縣城是二期移民的全淹縣城之一。站在名山上看,整個舊城像一把關公刀,一片片青瓦屋面中夾雜些灰樓,給人強烈的滄桑感。史載,這裡曾經是巴國別都。但豐都置縣最早的記載是公元90年,東漢和帝分枳邑設立平都縣,後改為鄷都。1958年周恩來總理到這裡視察,取豐衣足食之義,建議改成豐都。
古豐都僅一條街。豐都舊城“關公刀”的格局,形成于明末。民國時期,形成了現在的街道格局。10年前,縣城面積為1.2平方公里。《豐都縣誌》記載:從1958年動議修三峽工程開始,縣城就少有大的建設,普遍是一樓一底的木結構房屋,樓下開店,樓上住人。上世紀80年代後,修建了一些樓房,但規模都不大,舊城最高的樓房只有7層。
從名山再往前看,大江之南,豐都的新城已拔地而起,與舊城形成一種反差。新城管委會副主任余波帶著我們來到平整的大街上。他介紹,新城規劃4.14平方公里,分3個功能小區,現在已基本建成了3.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功能區。這個小區由四橫九縱的道路構成,道路依山就勢,呈現出一種優美的曲線。兩旁現代化的建築錯落有致。
“由於經費的原因,新城裏很可惜少了一條民俗風情街。”余波對豐都古城文化無法得以繼承很為感嘆。“新城的功能是舊城所無法比的”,余波接著説,“新城有7所學校,有現代化的文化體育中心,建立了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新建了6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新縣城還有4個公園,公共綠地有6萬平方米。”
記者在豐都採訪時,正值學校開學,新學年學生們第一次在新學校上課了。整個豐都城裏好不熱鬧,人們正不分晝夜地忙著大搬家,一輛輛汽車拉著傢具,從舊城奔向新城,奔向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