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傳統養生方法

運動軀身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6日 16:10

  形神兼養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基本特點。倘若説養神的關鍵重在一個“靜”字,那麼養形的要務則是“動”。東漢著名養生家華佗説:“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綜合古今各種養生書籍的基本觀點,我們認為祖國運動養生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華佗五禽戲

  我國東漢著名養生家華佗在總結前人模倣禽獸動作鍛煉身體經驗的基礎上,將《莊子》中首倡的“熊經鳥伸”的運動方法發展成為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五禽戲”。現在可以見到的有關“五禽戲”的最早説明,是宋代張君房編纂的《雲笈七簽》卷三十二所引的《養性延命錄》一書。該書記載説:“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長引腰乍,卻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返顧,左三右二,左右伸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腿,揚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伸縮二臂,各七也。”

  天竺國按摩法

  這種運動方法是唐代由印度傳入的佛教徒常作的一種類似於體操的按摩健身法,又稱婆羅法。據著名養生家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載,該法共包括以下十八勢:

  兩手相捉紐捩,如洗手法;

  兩手淺相叉,翻覆向胸;

  兩手相捉,共按脛,左右同;

  兩手相重按月比土、徐徐捩身,左右同;

  以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作拳向前築,左右同;

  如拓石法,左右同;

  作拳卻頓,此是開胸,左右同;

  大作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

  兩手抱頭宛轉上,此是抽脅;

  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

  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

  大坐伸兩腳,即以一腳向前虛掣,左右同;

  兩手拒地回顧,此是虎視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舉;

  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左右同;

  起立以腳前後虛踏,左右同;

  大坐伸兩腳,用當相手勾所伸腳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八段錦

  八段錦是一套由八種不同動作組合而成的運動方法。古人認為此法具有健身益壽,祛病除疾之效,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取名“八段錦”。“八段錦”有文、武之分,其中文八段錦在明、清以前的許多養生書籍中均有記載,如朱權的《月瞿仙活人心法》、高濂的《遵生八箋》、周履靖的《赤風髓》等等,不但文學詳盡,且配有譜圖;武八段錦在明代龔居中的《萬壽丹書安養篇》中始有刊載,但只有如下歌訣:“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需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而無圖譜。一直到清代末年婁傑編輯刊行的《八段錦坐立功圖訣》中,才出現武八段的練功圖。

  太極拳

  太極拳是明朝末年流行的一種運動方式。太極拳的産生與傳統哲學密切相關。它不但得名於《周易係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且直接參照太極圖編排動作,講求動靜、陰陽、形體外動,意識內靜;拳路整體以渾圓為本,招式皆由各種圓弧動作構成;形體外動時要求意守於內,以靜禦動,用意識引導氣血運行於全身,如環之端,周而復始,從而使人體保持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中國的太極拳運動源遠流長,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如陳派、王派、楊派、吳派等等。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