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全程報道  巔峰全紀錄  珠峰五十年  大本營  登山者説  線路模擬  視頻專區  互動論壇

曾曙生——我與珠峰的約會


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計劃。早在1964年中國登山隊登上希夏邦馬峰以後,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元帥就有過組織登山隊跨越珠峰的想法,他于6月指示:要在三年內北上南下珠穆朗瑪峰。

  國家體委黨委為執行這個指示,研究決定於1967年再次攀登珠穆朗瑪峰。同年,西藏工委決定成立攀登珠穆朗瑪峰指揮部,由西藏軍區副司令員陳明義少將任指揮長。準備在67年從珠穆朗瑪峰的東西南北四面交叉跨越頂峰,創造登山界的世界之最。這次登山計劃從1964年底一直要延續到1967年,這個三年計劃已經實施了二年,取得了一定成果。當時的國際形勢不可能執行跨越計劃。1966年底登山計劃修改為從北側登頂,放棄了跨越。但計劃最少登頂人數為10人,超過印度隊1965年登頂9人的紀錄。此計劃終因文化革命的到來而夭折。由於沒有對外宣佈過,很少有人知道。

  1965年7月5日,在登山隊領導向李夢華副主任彙報珠峰西山脊偵察情況之後李夢華副主任説:“南北跨越的事情要和外交部商量。要求從南坡登,同時也要考慮到允許尼泊爾提出從北坡登才主動,要從政治上考慮能不能進行這項工作,如果十年內不對外開放山峰這項活動就要考慮了。

  政治上如果沒有問題再考慮技術問題,也好下決心。四條路線交叉上下要從人的因素上下決心,不能光從政治上下決心,要比較難度,認真的想問題,畢竟只有一年半的時間了。

  現在估計四條路線準備可能性如何,盡最大可能可以達到幾條路線?如達不到四條路線則不要從四條路線準備。兩條路線也好,四條路線也好,如果要從南側上就必須保證成功,想盡一切辦法上去。否則別人連我們60年的成功也要心形線。南側準備的力量要經其它各線更強,失敗了或成功得很慘都不行。不僅要勝利,而且要勝利得很大,北線也必須保證上去,如南側上去了,北坡沒有上去也不行。

  我傾向集中力量在南北兩條路線上,以後再搞東西兩條路線。登山技術再不斷發展,不是十年二十年以後不登了,南北跨越就不簡單了,在世界上的影響是空前的了,爭取上去的人多一點。24-18人也行,和60年比是很大的躍進,很大的發展,今天定不下來,你們再認真估計一下有沒有四條路線的把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把握,百分之七十的把握才行。

  印度隊失敗過幾次才保證了這次的勝利(印度隊于1965年登頂成功)。如果60年以後我們又試了幾次,那四條路線就有把握,60年一條路線也較勉強,一下子想四條路線就有點……所以傾向於兩條路線,這已經超過世界各國的記錄了,南上北下是件大事,力量集中,物資準備也好辦一些。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要看到人的因素也要看到有個成長的過程。我們可以縮短這個過程,但總要一個時間來培養,而我們只有一年多的時間,要培養50名登頂隊員是有一定困難的。

  登山隊員的淘汰率到底有多大?要好好研究。準備工作從兩條路線著手,不管怎樣南北兩條路線肯定是要搞的。北線雖然登過但地形變化大,也有困難。第二方案,如不宜去尼泊爾登南側,那在北側也要搞兩條路線攀登。

  你們再考慮一下,壓縮寫個簡報給黨委,從國際登山爭奪的形勢開始提出方案來,傾向於那個方案,我傾向兩條線。這個基本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都好解決。

  哪些器材需要進口,需要多少外匯要有個計劃,直升機也可以向軍委了解有可能沒有,沒有可能就不提。要領導批的主要是方案問題,預算問題。國內試製裝備需要時間,一年可能性不大,需進口的要趕快提出來,也可以同時試製。科考問題不大,報告上也可以提個精神。

  不怕困難並非事先不分析困難,把各條路線上的困難擺上十條二十條,逐條分析,不把困難縮小。準備多一點、決心、把握更大一點,充分估計困難不會動搖信心。具體作戰時要大講有利條件,但領導要多估計一點困難,接十二分困難準備登山時就更主動。”

  神秘的絨布寺

  在珠穆朗瑪峰北側有一座寺廟,坐東朝西地建築在絨布河谷東面的岩坡上,1960年登山時的大本營建在南邊八公里外的冰川舌部,登山緊張,沒能好好看看這座寺廟,這次有時間了,因為1965年春季我們又來到了珠峰並把營地建在絨布寺旁邊。

  5月14日,當時任偵察隊長的許競帶著我去拜訪寺廟負責人央金,當翻譯的是藏族隊員羅朗。央金是一位老尼姑,滿臉的皺紋使我們判斷不了她的年齡,羅朗把我們的來意告訴了她,央金微笑著把我們讓進了她那又黑又暗又矮的石頭房子裏,從兩尺見方的窗口中透進的天光反射在擦得油光光的石頭窗臺上,窗臺邊的一張小桌上竟放著一本藏文版的毛澤東選集,讓我和許競大為驚訝。

  我們想了解有關絨布寺和英國登山郵袋過去來登山的情況,央金用藏語向我們進了起來:

  “過去英吉人(英國人)送給絨布寺的東西都讓人拿走了,那是1960年土改時我們到巴宗區去學習時,區裏來人和牦牛把東西都馱走了。英國人送東西大概是在三十年前的事,我今年五十五歲,還有點印象,聽老喇嘛説英國人走時有些東西放在山上,讓曲布的人偷走了。曲布有個寺廟,曲布喇嘛去偷東西時偷了一部分,遇到了雪人,嚇得跑了回去。聽到這裡許競小心地問:是雪人嗎?央金很平靜接著説:是雪人,黃毛雪人。毛的顏色像你們戴的帽子(狐皮帽)上的毛。上身毛長下身毛短,個子有人一樣高,但有長尾巴。坐時姿勢和人一樣,但尾巴從背脊卷到頭上,腳掌向後長,倒的。珠穆朗瑪峰附近很多,夏天到絨布寺附近來,冬天到有樹林的地方去。季節交替時期路過這裡時絨布寺都要關門,不然要傷人的。藏曆四月下旬,雪人經過絨布寺到喬烏雅峰附近的喬那布桑雪山去過冬。”許競關心央金見過雪人沒有,問她:“你見過雪人嗎?”央金説:“我本人沒見過才(藏語稱雪人為才),別人見過兩次:一次是1928年曲布人見到的;一次差不多是二十年前了,夜晚在絨布寺下面喊叫聲音很大,地好像都抖動了,我聽到過叫聲很害怕,叫過之後原來絨布寺的頭子就死掉了。”

  它們叫的聲音也不一樣,在絨布寺下面叫時像毛驢叫一樣,有時像人説話咕嚕咕嚕的。聽不清又不敢出去,有時從廟前廟後過去也不知有多少。都説它們的腳是反的,也就是腳掌向後,手和人一樣手背有毛手心沒有。60年以後再沒有“才”了。還有,“才”走路和人一樣,不同的是有毛有尾腳反,其它和人一樣,公母不在一起,公的前面走,線的後面走。生小“才”時在樹林裏。

  1964年有一次地震。藏曆十一月下過雪,這次大雪真是大。四十年沒有見過。那些沒頂的院子裏全堆滿了雪,藏曆十二月底的三天又刮大風,人都站不住,出去背水的人要兩個人扶著才能走。頭兩天大風,背水都不敢去,第三天才去。大拇指這麼大的石子都吹起來了。風的聲音又大,比我(央金)年紀大的人也沒見過這麼大的風。但寺廟旁的泉水從來沒有凍住過。

  我問:60年以後有飛機來過嗎?,天上飛的飛機?

  央金説:來過兩次,一次是1963年,一次是1964年。63年那次在珠峰西山脊附近飛,後來從羅拉山口出去,聲音很大,對,就是你畫的那種(我畫了架直升飛機)。64年來的是小飛機,不是這種(直升飛機)。從東邊的卡達過來也從羅拉山口出去。

  絨布寺廟可住500人,這座廟歷史不久,大約一百年,更高一點的絨布德寺年代久些,好幾代了。我們問她有什麼希望,央金説:“小孩長大後不當喇嘛,出去工作。”

  在央金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絨布寺並在一個僧房門口見到一位曬太陽的老喇嘛。老喇嘛名叫貢錢覺美確達,今年75或76歲,是卡達人。羅朗説他坐在屋裏唸經已經七年了,沒吃過肉和喝茶,只吃糌粑喝水,最高到過5100米的絨布堆。老喇嘛介紹説:絨布寺的創始人叫南木加桑布,是定日縣的魯魯人,小時在家放羊,羊被狼吃了很難受,就一個人來到這裡修了個小屋,以到擴展為絨布寺,南木加桑布不知死在什麼地方,他在石頭上留下了一個腳印人就不見了,升天了。老喇嘛回身從屋子裏搬出一塊半米多長的大腳印。顯然是刻出來的,但我們還是尊重他心中的信仰不説什麼,這是我們僅有的一次見過大腳印,以後再也沒見到。

  絨布寺和珠穆朗瑪峰南側尼泊爾境內的當布赤寺相對一南一北兩個高海拔寺廟,其中又有多少神秘的內涵還不為世人所知曉。

  偵察西山脊和羅拉山口

  1965年4月29日,由許競帶領的小組離開大本營開始對珠峰西山脊和羅拉山口進行偵察。任務是觀察西山脊登頂路線和羅拉山口能不能下到南側的登山營地。偵察組成員有鄔宗岳、侯生福、尼瑪扎西、成天亮、我和王洪寶等人。我和鄔宗岳負責攝影,我們的主要器材有:萊卡M3照相機和40mm長鏡頭、萊卡3G帶2.8廣角鏡頭、Bola-16mm電影攝影機2台、12--120mm變焦鏡頭一個、三腳架和快門線,那時很難弄到彩色膠卷,這次偵察只配備了2個135彩卷,黑白卷8個、17din黑白電影膠片30米5卷、20din7卷,這些器材我們兩人背不動,大家分擔了一些重量才得以出發。

  早上九時,我們離開冰川舌部的營地,天氣很好風也不大,主峰上有一層雲象豆莢一樣蓋在峰頂上,俗稱莢狀雲,這種雲出現預示風小,氣候穩定便於行軍。傍晚在中絨布冰川中磧上海拔5600米宿營,我們搭上三頂帳篷,兩側都冰塔林,西邊正對著西絨布冰川,這時夕陽西下彩霞滿天,由於接近章子峰,看上去比珠峰還高,剛到時氣喘不止,工作一會兒反而不那麼累了。晚上氣溫大約零下十攝氏度。

  4月30日,早七時半,珠峰“第二台階”以上雲霧瀰漫,天空散佈著泛著朝霞的雲塊。都説“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今天風倒不大,氣溫也不低,我們在商量之後決定向西南穿過冰塔林去羅拉山口,沒想到從9點10分到13點20分幾個人在冰塔林裏繞來繞去也沒有找到穿過去的路線,只好又回到營地。我還掉進了冰湖裏把左手拇指崴了。出行不利但去大飽眼福,這一段冰塔林是中絨布冰川發育最好的冰川地貌,二、三十米高的冰塔一座連著一座,冰塔之間或斷或邊,大小不特瓣冰川湖點綴其間,是珠峰腳下的一大奇觀。

  5月1日,今天是全世界勞動者的節日。我們要另選路線上羅拉山口。決定從中線布冰川東側繞到章子峰西坡腳下穿過雪原上山口。到達章子峰西坡腳下與中線布冰川粒雪盆的地方,這裡的冰塔已經變成20-30厘米的小冰芽,眼前一片雪原直通西山脊末端的羅拉山口,大家估算這岩石周長24米,厚3.5米,於是都在旁邊留影。它的成因很簡單;岩石保護了下面的冰體沒有溶化而周圍的冰雪溶化了,慢慢地岩石和下面的冰體突出起來形成冰蘑菇或冰桌等冰川地貌。在路上我們還發現兩處過去英國隊的營址,在一個營址上有兩根木制的長桿,粗約3厘米長約兩米,可能是當年的帳篷桿。14時30分我們到了距山口不過錯的地方,海拔5950米。我們決定在此宿營,今天多休息一下,明天在山口工作時間可以長一點。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