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鬧新春
趙世瑜:我這裡有幾張最近山西新絳出土的展現宋、金時代社火的磚雕圖片,這些民間歌舞,直到今天還在我國各地流傳……
洪濤:宋金時代的社火表演和今天差別很大嗎?
趙世瑜:細節上有變化,但主要舞蹈姿勢至今保留在我們今天的社火中。
洪濤:那讓我們看看今天的社火表演來對照一下。
話題二:社火的內容多樣性和地域傳承。
洪濤:看了片子,我有一種感慨:像社火這樣的民間文藝活動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歷史風雲變幻,人民群眾用身體和生命傳承的舞蹈,卻能夠非常完整地從古代流到今天,真實不容易。
趙世瑜:其實,社火能夠這麼完整地傳承下來,民間藝人和民間文人有着很大的功勞。我手裏有一本明代萬曆年間的社火劇目手抄本,當時每到過年,不僅老百姓要鬧社火,宮廷裏的皇帝也要看社戲演出,有的宮廷藝人流落到民間後,就把宮裏的節目錶帶了出來,民間老百姓就紛紛照此排演……
蘇叔陽: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到了蘇州,當時快到年關了,當地人就給他表演了南方的社戲。結果乾隆皇帝看了不以為然,説這哪有我們北方的社火熱鬧,就急調宮裏的戲班子到蘇州演出了《打十番》等劇目,於是,一些北方社火也在南方流傳開來……
趙世瑜:這也是今天中國許多地方的社戲劇目非常近似的主要原因。中國的民間社火,可謂內容豐,形式多樣。據統計,大約有 300多種,按其形式可分為鑼鼓類、秧歌類、車船轎類、閣蹺類、燈火類、模擬禽獸類、模擬鬼神類、武技類等。從這些民間社火中,我們可以體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蘊。比如模擬禽獸鬼神類的社火,就表現了遠古時期人類與自然界兇禽猛獸的鬥爭,反映了人類對邪魔鬼怪的敬畏,並可以窺到民間娛樂由娛神到娛人的發展過程……
話題三:中國的老百姓為什麼鬧社火?
洪濤:談了這麼半天的社火,我一直有個感覺,那就是“鬧社火”像是咱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你看,演的人、看的人都那麼興高采烈,性情的宣泄着自己的情感。
蘇叔陽:當然,現在是過節嘛,過節過節,“節”就好比長長的竹竿上的“竹節”,如果沒有“節”,竹竿就會斷;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總是勞作奔忙沒有“節”可過,就會出問題,會繼續不下去。像社火這樣的活動,就起到減壓閥的作用,讓人們的情感得以盡情宣泄……
洪濤:對,社火本來就是一場集體大聯歡,跟我們年輕人去迪廳裏蹦迪差不多,情感得到盡情宣泄,生命力得到充分的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