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南極魚類及其資源開發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9日 10:52)

  在南大洋生態系統中,魚類是海豹、海鳥等高營養級捕食者的重要餌料,據估計每年約有1500萬噸魚類被鳥類和海豹類攝食。目前南極水域內已查明的魚類有200余種,其中約88%是南極水域的特有種類。南極魚類中絕大部分都是底層魚類,它們生活於接近海底的水層並可自由游動;其中蘊藏量最大的種類均隸屬於南極亞目,並且無鰾——一種控制魚類浮力平衡的充氣器官。僅有一種中上層魚類——南極銀魚(Pleurogramma antarcticum)永久性地棲息於海洋的中上水層。


  為適應嚴酷的生存環境,南極魚類進化出若干獨特的特徵。他們多具有大而凸出的眼睛以便在冰下昏暗的環境中最大限度地採獲光亮。某些種類如南極牙魚(亦稱南極鱈魚)(Dissostichus mawsoni)血液中有一種醣蛋白,作為防凍劑阻止冰晶的形成,使其能在-1.87℃的低溫下活躍地生活。另外,為降低血液的粘性以利於在低溫環境下生活,南極冰魚(Channichthyidae)更是進化為惟一沒有血紅蛋白的脊椎動物,因此冰魚的血液、鰓和內臟是無色的。由於缺乏血紅蛋白這一氧的主要運載體,冰魚血液氧的運載能力僅為常規的10%;為滿足肌體對氧的需求,冰魚具有碩大的心臟和大量的血液以增加血液循環並提高氧的輸運效率。然而,儘管能夠忍耐低溫,南極魚類多為狹溫種類,水溫升高8℃則足以將其殺死。

  南極魚類的商業開發始於1960s,並在大西洋南部的南大洋水域發展起頗具規模的拖網漁業,捕撈對象主要為鱈類和冰魚類。然而由於過度開發,資源逐漸衰退,至今尚未恢復;2001年起多數傳統生産種類已禁止捕撈。1990s以前,捕魚國主要為東歐諸國;其後阿根廷、澳大利亞、智利、法國、新西蘭、南非和烏克蘭等也加入捕魚國行列。

  目前南大洋漁業的主要作業對象為巴塔哥尼亞牙魚(Dissostichus eleginoides),一種生活於亞南極島嶼陸架區和海底淺灘區的南極牙魚的近親。南極牙魚是個體最大的南極魚類,體重可達120kg, 體長則可超過2.2m。巴塔哥尼亞牙魚的體重亦可達100kg,價格昂貴,有“白金”之稱,2001年每千克可達10美元,一條魚價值可達950美元,主要銷往日本、美國及東南亞等。


  1980s中期,延繩釣成為巴塔哥尼亞牙魚漁業的作業方式。然而自1970s起巴塔哥尼亞牙魚漁業即受害於非法的、無節制的、無統計報告的違法捕撈,部分地理種群已近滅絕,失去商業開發價值。另外,由於延繩釣容易引起鳥類的兼捕死亡,這種作業方式已危及若干種海鳥。為此巴塔哥尼亞牙魚漁業還面臨來自綠色和平組織要求暫停捕撈的壓力。

  (作者:農業部 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 趙憲勇

  內容提供:中央電視臺 胡威)

責編:何貝莉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