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生物資源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9日 10:05)
南大洋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南極大磷蝦是地球上最大的單種生物資源,並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這一資源的現存量估計為 6.5~10 億噸,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後一個蛋白庫。對於人口膨脹、食物短缺的當今世界,南極磷蝦資源無疑十分珍貴;如果從食品、藥物資源、工業原料和新的生物技術的角度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其前景將更加廣闊,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海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人口大國來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同年份磷蝦的資源量和生長狀況也反映了南大洋生態環境的演變,體現出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中國歷次南極考察中堅持對南大樣磷蝦和浮游動物的調查工作,本航次將繼續這項工作,以進一步了解南極磷蝦資源的區域分佈特徵及其與海洋環境的相互關係,建立監測南極磷蝦生長狀況的指標體系,併為建立南極磷蝦資源的綜合開發模式做必要的知識儲備。
硅藻等單細胞藻類是南大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藻類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是海洋初級生産力的承擔者;其生長需要吸收海水中的氮、磷、硅等主要營養元素,同時也必需鋅、鐵等微量元素,無論哪一種出現短缺,都會對其生長構成限製作用。在南大洋某些海區的大洋直接加鐵實驗和一些現場甲板培養的實驗證明,加入鐵後浮游植物的生長得到促進,因此缺鐵是限制南大洋浮游植物生長的重要原因,鐵的濃度影響著南大洋的初級生産和固碳能力。因此有專家提出,如果在南大洋人為大面積的施加鐵,會促進海洋初級生産力的提高,降低周圍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來緩解由於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引起的溫室效應。但加鐵引起的浮游植物總量變化與種類更替將會在食物鏈各營養級中引起一系列相關聯的變化,對各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化循環也産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目前還難以認識清楚,因此大面積加鐵的工作一直沒有執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中國第19次南極考察中,將抓住鐵這一南大洋生物生産的關鍵要素,進行浮游植物的加鐵培養,並力圖了解浮游植物增加的生物量將有多少通過浮游動物的攝食向更高級的食物鏈傳遞,並結合冰芯記錄中鐵在不同年代的含量來反演南大洋在地質歷史時期的固碳能力和碳通量。
(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張永山、蒲新明
內容提供:中央電視臺 胡威)
責編:何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