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九次南極考察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5日 11:04)
|
|
|
探險途中 |
[長城站科學考察]
岩石圈項目 古地磁 在長城站地區採集古地磁樣品206塊,在波蘭站採集 l18塊,在梅爾維爾採集樣品40塊,通過這些樣品的測定將對該區第三紀地層劃分和白堊紀/第三紀界線提出一些看法。
古生物 在長城站地區採集植物化石263塊、岩石及同位素年齡樣品24個,孢粉分析樣品9個。在波蘭站採集植物化石標本53塊、孢粉樣品7個。在梅爾維爾採集珊瑚、雙殼類、腹足類、蟹類、海膽等門類動物化石105號標本。在韓國站附近採集植物化石及岩石標本14個。上述化石標本為該地區早第三紀植被和古氣候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該地區地層劃分和對比打下了基礎。
生態係項目 地衣 完成站區地面植被(苔蘚、地衣)、凋落物、根係及半腐殖質層、土壤、微生物等13個樣方的系統採樣,為研究該地區陸地生態系統提供了基本研究材料和數據。獲得不同類型地段地衣群落樣資料350個,測定30多個樣方內優勢地衣的生物量,採集部分螨蟲和藻類標本,發現並建立了南極石蘿生長速度觀測點,這些工作為研究該區地面植被生態系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土壤微生物 採集土壤樣本55個,對25個土壤樣品進行了微生物分離和數量性狀分析,每個樣用PYG培養基、馬丁培養基等培養基作微生物分離工作,對13個樣品作了低溫對照培養,得到土壤菌總量及黴菌、酵母菌的數量,分離菌株有中溫菌150株,低溫菌50株,這些樣品將帶回國內作進一步分析,用烴氧化菌量作為石油物質污染的指標,在長城站周圍等距採樣共15個點,分離培養了其中的細菌,依據其中生長狀況,得到長城站周圍受石油污染的大致範圍和程度。
水生生物 對站區13個水體14個理化指標進行了分析測試,調查了近20個水體的浮游生物,著生生物和底棲生物、採集了大量定性和定量標本,測定了16個水體的葉綠素和生物生産力,對西湖水生生物的夏季動態、水平及垂直分佈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
土壤分類 採集了各種地貌類型、不同成土母質的土壤樣品50個,採集微域環境土壤樣品60個,採集土壤分佈分類樣品30個,水樣20個,聯合佯14個。土壤水分動態觀測儀器每天可採集數據120個。
生物 進行潮間帶和淺海生態係研究,共出海8次採積了大量的樣品,測得了大量的數據。對潮間帶生態係的優勢種帽貝的各項指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獲得了可靠的資料。
晚更新世晚期環境變遷項目 地貌地質 對該地區地貌第四紀地質進行了詳細調查,完成了地貌第四紀地質填繪,採集了各類第四紀沉積物樣品260個,完成了西湖、燕鷗湖及高山湖的水深測量,繪製了這些湖泊的等深線圖,在西北海岸28—30m海成階地上發現和採集了可能用於年代測定的化石樣品,在韓國站地區找到了花岡岩漂礫的來源區,發現了270m處存在海成礫石,上述工作為晚更新世晚期環境變遷研究提供了基礎材料。
現代環境背景 採集土壤分析樣260多份,原始土壤剖面樣品60盒,測定90多個樣品的理化性態,獲得各類數據1200多個,採集水環境樣品18個,湖底泥樣10個,測定了6個湖泊和14處地表徑流的水體理化指標,選取4塊有代表性的樣地,進行了地表淋溶過程、凍融作用與土壤粒質化相關分析,選擇了69類地物,測量了地表光譜特性,獲得600多個數據,這些數據為現代環境分析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
海洋環境污染 採集水樣150多個,海底表層沉積物樣品2個,對這些樣品進行了常規測定,觀測了長城灣及潮間帶海水營養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