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民俗頻道 > 再看草原——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系列談 > 系列在線 >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在線精華 > 正文

  

草原文化與草原生態的相互影響

  【網絡主持人】請問朝老師:在不同的文化中,宗教活動都與各自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那麼在中國北方草原上,歷史上宗教是如何影響草原的保護的?如今的情況又怎麼樣?

  【嘉賓:朝戈金】歷史上蒙古人信仰博教,博教的核心理念就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包括許多自然崇拜的因素。這些對於草原和植被的保護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如今的情況比較令人惋惜,這也是許多原因造成的。今天從國際社會到我們的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已經開始逐步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內蒙古的若干地區,退耕還牧作為一種政策已得到強力的推行。從近一兩年的情況來看,草原植被有所恢復,不過前面的路還很長,生態環境總的來講情況不容樂觀,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8248:】】嘉賓好,請問,遊牧很難讓牧民們過上小康的生活,而定居又不利於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原,是造成內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請問,這二者真的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嗎?草原牧民更喜歡哪種生活呢?

  【嘉賓:朝戈金】首先牧民不是一個均質的統一體,也有不少年輕的牧民嚮往都市生活。當年我在新疆的巴音布魯克做田野調查的時候,就在深山的窩棚裏見到劉德華的照片,挂在以往應該是放佛龕的地方。這是一對新婚夫婦的窩棚。這個地方離縣城十分遙遠,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幾乎不能到達,而且居民中95%以上是當地的蒙古人,通俗文化在這裡的影響通過這個事例就能看得很清楚。在北疆,靠近哈薩克斯坦的地方,原本放牧都騎馬,現在是很時髦使用摩托車。就生産生活的便利而言,保有摩托車比侍弄馬匹要容易得太多了。對於這種改善生活的需求和維持傳統的呼籲之間的關係,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策略。北歐的一些地方,在處理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繫上有比較成功的經驗,政府大力地扶持了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傳統,而同時,又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

  【我是小新000】草原牧民很多都由遊牧變為定居放牧,造成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嘉賓:朝戈金】這種轉變按照我的理解,既有經濟發展的因素、外來文化影響的因素,也有人口的壓力、資源的枯竭等,可以説是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這種轉變的發生。

<<上一頁下一頁>>
第4頁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