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民俗頻道
|
專題首頁
|
系列在線
|
網上展覽
|
相關文章
">
">
">
在線主題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
時間:8月27日14:30—16:30 >>>>進入論壇
相關文章
蒙古族的遊牧傳統與環境保護
特邀嘉賓
朝戈金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口頭傳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少數民族文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麻國慶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人類學研究、民族學。參與蒙古民族的民間環境知識與草原生態保護的課題研究。
在線精華
開場白
造成草場退化的主要原因及草場的保護
實際上在中國草場的退化是個非常長期的歷史過程,在歷史時期,遊牧的文化體系和農耕的文化體系之間有一種你消彼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面會涉及具體的人的流動,文化的互動等等一系列的因素。而戰爭本身也是在歷史時期發生了很重要的歷史場景,比如説歷史時期很多次遊牧民族南下中原,往往和當地的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的破壞有一定的關係,雖然不是決定的關係,但是有直接的關係。
傳統遊牧技術的傳承與利用
我們知道在經濟學裏有一個公有地悲劇理論,它強調草原是一個公有地,每個人出於個人的私利、經濟利益無限制的利用草原,從草原中攫取資源,這種攫取的過程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這種理論認為這是人的本性。但事實上如果從人類學來看,這種理論完全忽略了生於斯,死於此的當地的主人——蒙古族等遊牧民族對草原的情感、認知。事實上,我們知道在蒙古文化體系裏面,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民間生態保護知識
草原文化與草原生態的相互影響
歷史上蒙古人信仰博教,博教的核心理念就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包括許多自然崇拜的因素。這些對於草原和植被的保護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如今的情況比較令人惋惜,這也是許多原因造成的。今天從國際社會到我們的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已經開始逐步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內蒙古的若干地區,退耕還牧作為一種政策已得到強力的推行。從近一兩年的情況來看,草原植被有所恢復,不過前面的路還很長,生態環境總的來講情況不容樂觀,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保持文化的多樣性的意義
由不同的人群創造的不同的文化是人類知識的結晶,是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對特定自然環境和生態適應的結果。將來地球的氣候或者自然環境可能會發生某些劇變,文化的多樣性就是保證我們這個物種得以存在和繁衍的有效手段,比如航海文化、狩獵和採集文化、畜牧和農耕文化,乃至勢頭正盛的工業文明和信息技術,其實都是人類所創造的偉大的不可彼此替代的遺産。
別論:遊牧民族南下原因 遊牧民族女性地位 如何讓學術走出書齋
知識的作用是要正確地認識對象,從而服務於人類。從這個意義上説,知識生産和知識的運用不應該局限在書齋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象和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實踐色彩,能通過知識生産服務於社會也是許多學者的期望和追求。在學術選題中,重視現實問題和現實需求自然就會使學術走出書齋,至於讓知識從田野回歸昇華,按我的理解,是説從個案的研究抽繹出普遍的規則,這其實是田野研究工作者的終極目標。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當然是有這樣那樣的規範和制約,但學術的意義就在於發現規律。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