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民俗頻道 > 再看草原——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系列談 > 系列在線 >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在線精華 > 正文

  

別論:遊牧民族南下原因 遊牧民族女性地位 如何讓學術走出書齋

  【廣州森堡】有關遊牧民族南下及女性在遊牧民族中地位的問題。

  兩位老師:你們好!請教兩個問題:

  1、 史載匈奴“明以攻戰為事。”“人人自為趣利。”;回紇“人性兇殘……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 成吉思汗認為“男子最大之樂事,在於壓服亂眾和戰勝敵人,將其根絕,奪取其所有的一切,迫使其妻痛哭,納其美貌之妻妾。”。當中固然有歷代統治階級的污衊之詞,但也説明遊牧民族是十分熱衷於戰爭及抄掠的。撇開其中道德及正義與否的因素,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否是北方草原嚴酷的自然環境造成的?而且由於遊牧經濟産品的單一性,不能滿足生産生活需要,只能從農耕地區獲取,這是否也是其不斷南下的原因?

  2、北方草原自然環境嚴酷,體力上佔優的男子在勞動中佔據著主要地位,其經濟地位較女性高,由此對應的社會地位也應比女性高,就像傳統的農耕社會。但事實上在遊牧民族中女性有著很高的地位,象遼代的述律後和蕭太后、蒙元時的脫烈哥那、明代時的三娘子,都是掌握著國家大權的政治家,其中更不乏傑出者,這種現象頗有母系氏族時代的遺風。但在農耕社會,隨著經濟發展,男子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地位取得了社會主導權,為什麼在遊牧民族中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或者説還保留了母系氏族時代的強烈殘余?

  謝謝!

  【嘉賓:朝戈金】看來這位網友對蒙古文化頗有了解和心得。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你説得很有道理。事實上國際上一些蒙古史專家也做過類似的總結。生産資料和産品的單一一定會導致交換的需求。從明代的情況來看,茶馬市運作較好的時期也就是戰事較少的時期。

  至於你的第二個問題,我原來沒有多想過,從遊牧文化的特質來考慮,女性在社會生活中一直都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她們確實也如你所説,在馬上行國的政治生活中也留下了鮮明的烙印。日本學者江上波夫的《馬上民族國家》對此也有精妙的論述,可以找來參考。

  【光影斑駁】兩位能否談談如何使學術走出書齋,又如何讓知識從田野回歸昇華?

  【嘉賓:朝戈金】知識的作用是要正確地認識對象,從而服務於人類。從這個意義上説,知識生産和知識的運用不應該局限在書齋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象和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實踐色彩,能通過知識生産服務於社會也是許多學者的期望和追求。在學術選題中,重視現實問題和現實需求自然就會使學術走出書齋,至於讓知識從田野回歸昇華,按我的理解,是説從個案的研究抽繹出普遍的規則,這其實是田野研究工作者的終極目標。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當然是有這樣那樣的規範和制約,但學術的意義就在於發現規律。

  【嘉賓:麻國慶】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學術命題。事實上,我們固有的傳統往往在潛意識裏面和書齋是聯在一起的,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種誤解。中國人早有“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行行重行行”的理念和實踐,在中國的傳統裏本身非常強調知識來源於社會,同時要還原于社會,作為像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言,它的知識體系的建立是離不開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人類學這一學科如果沒有田野調查,也就沒有這門學科的生命力。當然,對於田野中的資料如何能夠把它轉化成一種普適性的知識,成為社會共享的知識來源,我想這也是從事這些研究的同仁所共同努力的。

<<上一頁下一頁>>
第6頁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