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間跳動的精靈
------——皮影的輝煌與失落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7日 21:00
9月19日至21日,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戲劇團將在北京北兵馬司北劇場連演3天6場。這是一場“價值連城”的演出。策劃人李戈稱:“之所以選擇環縣道情皮影劇團,就是因為它的皮影戲保存得相當完好,至今仍然保存有‘花音彈板、傷音彈板、花音飛板、傷音飛板’四大調式。演齣劇目都是口口相傳,歷經幾百年保存至今。所用來表演的皮影影人、場景,最晚的也是清朝年間的皮影,價值連城。”
沒有電話的劇團團長
“有一種藝術,是完整的戲劇,比莎士比亞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盧米埃爾發明的電影早2100年;是純粹民間具有‘搖滾’精神的音樂,比貓王早2150年。這種藝術是中國獨有的,這就是皮影戲……”北兵馬司北劇場的演出通知上這樣寫着。也許還有策劃人李戈“價值連城”四字評語引發了記者的好奇心,於是決定採訪環縣道情皮影劇團團長、皮影大師史呈林。
史呈林,跟他帶領的環縣道情皮影劇團一樣不凡。1987年以來,由他帶領的中國甘肅民間皮影藝術團先後在羅馬、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等13個城市演出了24場環縣道情皮影,被當地媒體譽為“東方魔術般的藝術團”。在意大利,很多觀眾涌到後臺,希望弄清白布後面的故事,更有人願意出價5萬美元購買該團的牛皮影人道具,卻被婉言謝絕。他的藝術團近期還將赴葡萄牙和法國進行巡迴演出,當地政府也在努力為道情皮影申請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産。
但這樣一個不凡的藝人,劇團和家裏均無電話。劇場方面、演出策劃人無奈地説:“要找史呈林,那只能等他18日進京再説。”
一部電話,也許可以折射出一門古老藝術的尷尬現狀。
“道情絕技”會失傳嗎?
環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從北京到環縣尚無火車直達,最近的路線是乘坐飛機或火車到銀川,再換乘汽車。全部路程要花費8至20小時,若遇大雪封山,更難以預計……
環縣古稱環州,是正宗隴東道情的故鄉。隴東道情的精髓是環縣道情。它與牛皮燈影相互結合,美妙絕倫,相得益彰。以燈光下的“紙亮”為舞臺,四五人就可進行演出。環縣道情皮影全部道具僅裝兩隻木箱而已,一條毛驢就可以馱着走鄉串戶巡迴演出,號稱“吼塌窖”。
皮影是選用皮板薄厚適中、質堅而柔、透明顯色、適用性強、經久耐用的優質牛皮製作。在製作時,巧妙地繼承了以“鏤空”為主的剪紙手法,先用鐵筆將樣稿刻畫在處理好的牛皮上,皮影的着色,以黑、紅、黃、綠為主,熱冷色對比強烈,在使用上講究純用,極少調和,使投影在亮幕上的影件顏色純正絢麗。據説環縣保存了上百年的一些皮影的色彩更艷。留住顏色的是皮影複雜的製作工藝。一個皮影人物的製作過程極為繁瑣,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個基本步驟。
皮影人物的造型都體現了頭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寬,手臂過膝的特點。造型設計時,不僅男女有別,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則相貌各異。皮影製作要求工匠的手藝必須熟練,否則刮出來的皮薄厚不均就沒法用了。後面的鏤刻等工序則要求更高,一個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刀具。但環縣目前真正掌握皮影製作方法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一些老藝人使用的土辦法會的人越來越少。比如一種很老的土辦法就是用土坯或磚塊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麥秸燒熱,壓平皮影使其脫水發汗。脫水發汗的成敗關鍵在於掌握火候。過去藝人們掌握火候的土辦法叫“彈指點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彈滴在熨具上,觀察水的變化,判斷溫度高低。既看水點所起泡沫大小的變化,也看水分蒸發的速度快慢。現在很多人甚至不懂得在電熨斗上彈水試溫度了。
會演皮影戲的人也不多了。被稱為皮影戲大師的史呈林祖傳學唱皮影,他從17歲就開始表演,至今已經過了40年。但他的兒子就不學。因為學皮影遠不如出外打工掙的錢多。演員演一天收入是10元錢。
光亮與灰暗的宿命
皮影戲最早起源於哪,有各種不同説法。《漢書 外戚傳》記載“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設帳幕、夜張燈燭,讓漢武帝另坐他幕觀看影子,已構成影戲雛形。
皮影戲在我國最紅火的時候,從元明開始以地方分為不同流派,如陜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雲南皮影、東北皮影、湖南——廣東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1796至1800年(清嘉慶元年至五年)之間,當時“白蓮教”起事,民間謠傳:白蓮教徒善用紙人組馬,涂以人血即活,指揮驅使,兵源不足。有御史妄奏影戲班的影人與紙人紙兵同,誣陷操影戲者是“懸打匪”。於是嚴緝影戲藝人,迫使北京城內的影戲班子全部解散……嘉慶帝在位時曾五次頒詔禁戲,令燒燬戲箱,驅殺藝人,直至25年後到1821年道光即位後,影戲在全國才漸漸恢復起來。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專門的皮影研究院、皮影博物館。尤其是德國呂貝克木偶皮影博物館,裏面有大量珍貴的中國皮影收藏,是他們的館藏重點。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至今都有皮影演出。但國內皮影藝術處境並不妙。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稱:“目前國內只剩下幾個皮影戲表演團,且多是政府為不讓其消亡而保存下來的。劇團多數已經無真人演唱,演出時只能放錄音。演員大多年事已高,年輕人後繼無人。目前除了一些偏遠地區,像過去那樣行走四方,到處演出的純粹民間的皮影劇團已經基本沒有。”
在許多地方,皮影正在成為一種熱門的民間藝術收藏,但這並非全是件好事。李戈認為,刻工再精美、歷史再久遠的皮影,如果無人會操縱表演,無人給其血液般的唱腔,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雖然有價值但卻沒有生命,就如同珍稀動物的標本,留給後人最多的只有遺憾。
這中間也有些令人樂觀的消息。中斷11年之久的第二屆金獅獎全國木偶皮影大賽將於9月22日至28日在廣州舉行,其規模大大超過了上一屆。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趙樹同先生將其收藏了25年的皮影收藏無償捐獻給中國美術學院(杭州),並由中國美院專設皮影博物館展出。
“一口道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藝術幾乎集中了所有的中國造型藝術(如剪紙、窗花、門畫、工藝美術、雕刻)和傳統表演藝術(如地方戲、相聲、口技等)。傳承,不是一句話,一件事,一次演出,它需要更多的責任和無數人的努力。●余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