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專題首頁
特色簡介
在線欣賞
相關報道
特色簡介
環縣道情皮影概況
環縣古稱環州,它是正宗隴東道情的故鄉,是代表甘肅省獨特劇種——“隴劇”的誕生地。隴東道情的精髓正是別具地方藝術特色的環縣“道情”。它與牛皮燈影相互結合,美妙絕倫,相得益彰。成為戲壇曲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
環縣道情音樂高亢激昂,婉轉悠揚,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唱腔委婉流暢,情深意長。挑線操作神韻飄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調尤以“嘛喤”(又稱幫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動情處,根據固定格式,主唱領起,全體合聲,一腔三折,一唱三嘆,氣氛濃烈,娓娓動聽。更令人嘆服的是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調、多腔並用,旁無提詞,全本貫通。演唱念做,聲情並茂,挑線操作,游刃有餘;舞臺場面,有條不紊;管弦絲竹,一錘定音。
環縣道情皮影製作和造型的傳統特色
皮影是選用皮板薄厚適中,質堅而柔,透明顯色,適用性強,經久耐用的優質牛皮製作。在製作時,巧妙地繼承了以“鏤空”為主的剪紙手法,先用鐵筆將樣稿刻畫在處理好的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刀具或刻或鑿。
皮影結構設計也很巧妙,影人按活動部位可以分解為:頭、頸至腰為一片,腰至雙膝為一片,其下包括腳分為兩片,胳膊又分為大胳膊、小胳膊、手三部分。
皮影人物的造型都體現了頭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寬,手臂過膝的特點。造型設計時,不僅男女有別,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則相貌各異。
中國西北環縣民間道情皮影藝術簡介
中國環縣道情皮影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代表中國甘肅風情的劇種——隴劇藝術正是以獨具特色的環縣道情為正宗。環縣民間道情皮影戲班成立已有300多年曆史。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三次進京演出,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情接見和好評。1959年,甘肅文化部門依據環縣道情的形式編排了大型古典歷史劇《楓洛池》,進京參加了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受到周恩來的熱情稱道。1960年1月,甘肅省委、省政府將環縣道情正式定名為“隴劇”,成為甘肅風情的獨特劇種。
皮影的製作過程
皮影的製作是極為複雜的,從選皮到影人成形上戲,有許多工藝技巧。傳統的製作工序可分為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選皮
第二步、制皮
第三步、畫稿
第五步、鏤刻
第六步、敷彩
第七步、發汗熨平
第八步、綴結完成
皮影的歷史
皮影,又稱“燈影戲”或者“影戲”,是廣泛流傳於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獨特的民間戲曲藝術。其內容和藝術效果通過燈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員手中操縱的影人表演表現出來。所用的皮影人和皮影場景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美術作品。
皮影戲最早起源於哪,有各種不同説法,起源時間也有爭論,一般説法是起源於漢朝,《漢書.外戚傳》記載“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詞:"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 弦歌之……”(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設帳幕、夜張燈燭,讓漢武帝另坐他幕觀看影子,已構成影戲雛形。
發源地概貌
環縣地貌
環縣地貌
道情發源地——興隆山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