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行

[走遍中國] 麗水廊橋尋夢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9日 10:33

  美國小説和電影《廊橋遣夢》使美國的溫特塞特聞名於世,而中國浙江麗水,因目前其境內的“古廊橋”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引起世人的關注。這種在橋面上蓋建廊屋的橋,人們稱它為廊橋,又稱屋橋和風雨橋。對這樣別致的橋,古人是如何建造的?我們不禁心聲疑問。


  我們的行程是從尋訪當地的廊橋專家開始的。剛一齣發就遇上了毛毛細雨。首先我們尋找到了,在慶元縣工作的鄭承春和吳其林。十多年來,他們拍攝了近百座橋,數百張照片,慶元縣的500多個自然村印滿了他們的足跡,他們已成為當地著名的廊橋通,擔任慶元縣文聯主席的鄭承春拿出他拍攝的廊橋讓我們欣賞。

  採訪:鄭承春 麗水市慶元縣文聯主席

  “我們慶元縣的橋很有特色,現在有6個全國(之最的)記載。一個是數量最多,第二個是我們現存的橋梁是全國時間最久的這個橋都在我們慶元縣,就在如龍橋,還有一座是蘭溪橋,是單孔跨度最大的,還有我國現有歷史記載、文字記載,最早的橋也在我們慶元,從時間這個角度來説,它是宋、元、明、清幾個朝代,我們慶元都建有橋,所以我非常鍾愛拍攝廊橋。”

  這裡是建有廊橋的麗水山區,風光雖美,但山高水急,溪流縱橫,為了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古人就是在這樣的深山老林裏建起一座座的廊橋。這位在麗水慶元縣從事文物工作的吳其林,向我們講述了20多年來,他和廊橋朝夕相伴的感受。他認為廊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是吳其林和同事們用幾根中國人吃飯常用的筷子搭起的木拱橋結構,看似簡單,卻顯示着科學的力學原理。它的木拱結構和古代明畫“清明上河圖”上的千古奇觀,北宋開封的虹橋極為相似,專家認為這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虹橋技術,當時建起來的虹橋,橋本身承受重量的能力是相當可觀的。據史料記載,虹橋上可通行裝載幾十擔貨物的大車,其載重量相當於今天的2至3噸的大卡車。於是有人説,浙江福建這一帶的木拱橋建造技術肯定是從開封傳到杭州,是金人入侵開封時,宋代人南遷之後,帶來的技術,但從近年來,人們對浙閩一帶木拱廊橋的考證,有人提出這裡的木拱橋史比開封的虹橋更悠久,技術更高超。非常幸運,在如龍橋前,我們遇到了前來考察的專家: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沈為平和建築學系副教授劉傑。他們認為北方的編木拱橋技術確實源於南方的編木拱梁橋。

  採訪:沈為平 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我們假如有個工匠要跑到北方要造這樣的橋,當地在這個地方用的是榫鉚結構的,到北方它用捆紮技術,捆紮技術發生什麼問題,就是梁跟梁是疊起來的,(如果是)榫鉚結構的話,這根梁這上面有一根拱梁,再有第二期的重量,他的高度只差一根梁,那捆紮的樑上面,有一根拱梁,上面再擱一根重量,它就有兩根梁的高度,假如把這個橋搬到北方用捆紮技術的話,正好它的第二期的重量沒有了,放不下了,就是四根(的高度)。所以根本不是從(南方)這個橋發展到了北方的虹橋,而是只要把這個技術搬到北方,用捆紮技術代替榫鉚技術,必然形成“清明上河圖”的顯示的那個構造,就叫編木拱橋。”

  為了驗證沈為平從技術進化論的角度得出的這個結論:南方建橋技術比北方高超。劉傑來到大濟村的這座雙門橋。雙門橋廊屋頂上的墨書記載:大宋天聖三年甲子,(公元1025年)建造,説明雙門橋的建造早於公元1032年的開封虹橋。因此劉傑做出了以下的結論。

  採訪:劉傑 上海交通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他們雙雙中了進士之後,然後為了紀念這個家族很榮耀的事情,修建了這麼一座“雙門橋”,並且其中的一個進士到了北宋的都城去做官,他做的什麼官?就是負責皇城的什麼服飾,什麼基建這一類的建築、營造這方面的(官)。所以完全有理由,就是説他可能會把當地的橋式帶到都城去。”

  這是劉傑研究過的虹橋技術,它是1999年10月美國NOVA電視臺為拍攝《虹橋》紀錄片,在上海青浦區金澤鎮恢復建造的開封虹橋。由中國橋梁專家唐寰澄先生主持,為再現這座虹橋的建造,美國人投資了一百萬美元。造橋的圓木都是用繩子捆紮起來的。顯然如沈教授所説,虹橋是在浙閩木拱梁橋基礎上建造的。2001年11月劉傑又在南方親眼目睹了浙江福建一帶建造編木拱梁橋的過程。這是在福建省壽寧縣小東村請造橋世家的最後一代傳人鄭多金師傅主持建造的一座規模較小的木拱梁橋。對比而言,劉傑認為南方的這種編木拱梁橋結構,適合建造跨度較大的橋梁,所有的接點不是用繩子捆紮的,而幾乎都是榫鉚,做法要比開封虹橋複雜得多。如史書《東京夢華錄》記載,“三河度所費工逾三倍。”然而建橋術的發明者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也許它將成為千古之謎。在慶元博物館我們發現了古代福建人為浙江人承包建橋的包約,它顯示着浙閩人自古就擁有自己的造橋技術和專家。國寶“如龍橋”就是一種成熟期的橋梁形式。


  如龍橋位於慶元舉水鄉、月山村的舉溪之上,其態勢與山脊相連,遙看橋身似龍首下傾,因此得名,如龍橋。它與村尾的來鳳橋遙相呼應。如龍橋的廊屋東側的鐘樓,西側的橋亭和橋梁三者融為一體。廊內的如意鬥拱層層疊加,工藝精湛。廊屋通道兩側有廊凳,供山中走遠路的人休息。橋兩側鋪的風雨木板,既能保護下面的木拱架,又為人們躲雨、避暑、進行商品交易,提供一個好場所,這就是古人在橋上建廊屋的目的。如龍橋是迄今有確切記年,保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

  我們在麗水看到了各種廊橋,有木拱廊橋,還有石拱廊橋。我們發現幾乎每座橋都有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大濟村村口的雙門橋是為了紀念吳氏家族一門出了雙進士而修建的興教育人的橋。橋上有裝飾畫面、匾額題字,楹聯對句。這個不足300人的小村莊,在230年間,從這座雙門橋上送走了26位進士和100多人,到全國各地做官,其中有30多人在京城做官,大濟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進士村。

  這位進士吳克是26位進士中官職最高的人,他曾經擔任過北宋的丞相。這位進士吳樞曾擔任嘉興的縣令,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他受命前往講和,金人卻要把他放到大鼎裏用開水煮了,他嚴詞相斥,面無俱色,是位抗金的英雄。

  幾百年過去了,至今村裏尚存古民居,接官亭和神秘莫測的古地道等許多古代建築。“雙門橋”這座老百姓視為風水橋的橋中央現在還供奉着村民們信奉的神靈。在古代,每座橋的香火都非常旺盛,那是善男信女們精神的寄託。

  這座蘭溪橋和連接着它的西洋殿供奉的神靈是吳三公。每逢農曆7月16日,蘭溪橋上便會傳來嘈雜的人聲,過往行人驟然增多,那是生産香菇的老百姓,為紀念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創始人吳三公,聚集在一起,舉行祭祀活動,西洋殿是麗水人供奉吳三公的最大廟宇。吳三公出生在麗水的幾個縣交界的地方。他使香菇從野生轉變為人工栽培,發展至今成為全球性産業,每年的這一天,菇民們在這裡進行商品交易,交流制菇的經驗,在這裡一起觀賞社戲。這種戲曲是麗水慶元地區獨有的二都戲。多少年來,這座西洋殿與蘭溪橋相依相伴,一同見證了麗水人生産香菇的悠久歷史。

  在慶元香菇博物館,在菇民祀奉的牌位中,我們發現上面不僅有吳三公師爺,還有劉伯溫國師的名字,這位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的功臣名為劉基,他怎麼也成為菇民們供奉的神靈了呢?在劉國師的家鄉青田縣的石門洞,劉基17歲讀書的地方,在人們為他建的劉文成公祠堂裏,我們遇到了留葆琪先生,他是劉基研究會的顧問。他給我們講了劉伯溫和香菇的故事。

  採訪:留葆琪 麗水市青田縣劉基研究會顧問

  “我們浙南特産這種香菇的味道很鮮美,營養也很好,劉基就把這香菇進貢給朱元璋吃,朱元璋吃了之後讚不絕口,劉基就乘他高興的時候,請他把這個生産香菇的專利批給我們浙南這一帶龍泉、慶元、青田、景寧這一帶的菇農,成為他們的專利,這樣子一來,浙南的香菇生産銷售很快地發展起來,直到現在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菇鄉。”

  劉伯溫熟悉的這個瀑布,曾留下明代大詩人湯顯祖的墨跡。那是在一個煙雨朦朧的春天,詩中寫道:“春虛寒雨石門泉,遠似虹霓近若煙。“當年湯顯祖是怎麼來到青田縣的呢,當地百姓告訴我們,他是沿着廊橋連接的古道走來的,古代的道路都是沿着河谷開通的。因為河谷起着指南的作用。幾乎所有古道的河邊都有橋,把兩岸的村莊連接起來。湯顯祖走過的橋就像“宏濟橋”這樣的橋。這座橋位於遂昌縣的王村口,位於關川溪上,它連接着橋東和橋西兩個村莊。由於王村口的水路與衢州相通,陸路與龍泉縣、福建省相連,成為遂昌西南一些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在古代,王村口是浙南名鎮,有“小上海”之稱。是遂昌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橋四週這些擁擠的民居,古代的商住樓,似乎向我們描述着古時候的王村口有多麼熱鬧,當時這座宏濟橋猶如開封的“虹橋”,橋下百舸爭流,橋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古廊橋儼然是水路兩用的古代立交橋。

  當時,遂昌的繁榮經濟與湯顯祖這位縣官的努力分不開。公元1593年,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42歲的湯顯祖因抨擊朝政,被貶官來到遂昌。他勤政愛民,興教辦學,勸農耕作,滅虎除害,政績顯著,幾百年過去了,麗水遂昌縣的人民依然愛戴,懷念著他,我們冒雨沿着湯顯祖走過的路,跟隨着原麗水遂昌縣的文聯主席,來到湯顯祖交往甚密的葉氏家族的祠堂前,聽他講述了當年湯顯祖縱囚觀燈的故事。

  採訪:包建國 原麗水市遂昌縣文聯主席

  “元宵佳節觀燈時,他把犯人放到河橋觀燈,他説我用一種感化教育,促使他們改造。由此,深深體現出湯顯祖為政的五年中,不但是一個文學家,一個詩人,一個書法家,也是個政治家。 由於湯顯祖任職期間,盜賊不興,社會安定,在工作之餘,他有時間從事詩歌和劇本的創作。湯顯祖縱囚觀燈、以人為本的思想還體現在他的名著“牡丹亭”裏。這部和英國莎士比亞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的劇作。描寫的是封建才女杜麗娘,為追求愛情幸福,與夢中情人柳夢梅一起,“以情抗禮”最終有情人喜成眷屬的故事。據專家考證,這個故事構思於遂昌,寫作完成於臨川。湯顯祖本人還用“十番”曲牌演唱戲曲。 “十番”這種曲牌早於崑曲,它産生於遂昌石練村。湯顯祖親自把它教授給演員,麗水的廊橋和古道印滿了湯顯祖游歷的足跡。

  我們冒雨趕路是為了探尋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廊橋,它全長100多米。據學者介紹,古時麗水山區,山高路險,交通不便,歷史上少有戰亂,廊橋幾乎沒有被人為的破壞,因遇水災、火災受難的廊橋常被當地的百姓反復修建、重建。始建於500多年前的永和橋被修建過十多次。去年浙江省政府還撥款近五十萬元人民幣進行了大修。當我們冒雨拍攝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美國游客迎着我們的鏡頭走來,他使我們聯想起美國電影“廊橋遺夢”,美國的溫特賽特因“廊橋遺夢”而聞名於世,那麼中國的麗水會因這裡的廊橋而加深人們對它的了解嗎?從這位美國人友好的目光和OK的手勢裏,我們似乎感悟到他對廊橋的讚賞。隨着他的目光望去,在這座橋的對面,有一座新建的鋼筋水泥橋,橋上正行駛着汽車,那是龍泉人為保護這座人行的廊橋而建的。在麗水,現有130多座廊橋,每一座廊橋的保護都能講出一個感人的故事。


  這個蘭溪橋電站,是原蘭溪橋的所在地,在1984開始蓄水發電時,有人決定拆除水庫即將淹沒的蘭溪橋。這消息急壞了文物工作者,吳其林,他向每一個想拆橋的人解釋説明,文物只能保護,不可能失而復得,又親自請省裏的專家來視察,拯救了蘭溪橋。吳其林不是造橋的傳人,他是如何準確無誤地領導民工把蘭溪橋搬遷的呢?

  採訪:吳其林 麗水慶元縣博物館館長吳其林

  “在拆橋當中,我就是一邊繪圖,一邊紀錄,一邊拆,我對這個東西特喜好,所以重建的時候,首先編號,後來去建,就一根沒有錯。”

  當時在沒有任何現代化機械的情況下,要進行高空作業,絕非兒戲。民間謠傳,拆卸蘭溪橋要死掉三個人。於是,吳其林給家人留下遺囑:“萬一發生意外,就把我埋在蘭溪橋下”。

  在講述拆橋和建橋的過程中,吳其林摘了許多包粽子的箬葉,他説這種葉子曬乾後特別好用。它是古人鋪橋面時常用的材料。

  採訪:吳其林 麗水慶元博物館館長

  “在橋面上首先鋪上箬葉,這箬葉鋪起來有0.5毫米之後,箬葉可以防蟲,防水,保護橋面板,箬葉上面,0.5mm箬葉鋪了之後,箬葉上面鋪木炭,木炭鋪上去可以防潮,木炭鋪了之後,在木炭上面鋪細沙,穩住鵝卵石和塊石之間的間隙,穩住它,這個鵝卵石厚度相當於10至15厘米,這十幾厘米的鵝卵石擺在橋面上,一個是穩住橋身,其二是耐磨。”

  認識吳其林是件非常幸運的事,它彌補了我們在麗水沒有尋訪到造橋傳人的遺憾。如今熱愛廊橋、保護廊橋的行動,在麗水蔚然成風,拍攝廊橋和廊橋人獨有的民俗風情,已成為攝影師們爭相選擇的題材。在民間,書寫廊橋、繪畫廊橋的活動,像麗水數千人參與的攝影活動一樣,當地老百姓稱它是一場文化運動。

  風雨廊橋,幾多夢想!不然那部著名的電影“廊橋遺夢”不會這樣取景和命名,同樣在麗水這天然的廊橋博物館,永遠的廊橋將是麗水人永遠的夢想。 (播出時間:11月14日 編導:曾婷 楊波 攝影:熊曉松)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