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今宵第一圓:歷代中秋習俗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3日 15:33
□鄭華鈺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此節,在兩漢時即已初具雛形,其時在立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 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已出現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咏月等俗。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根據《東京夢華錄 卷八》記載,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瀰漫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佈置門前綵樓。市人爭食新鮮的石榴、梨、栗、葡萄等等。到了晚上,人家爭登酒樓賞月,絲竹簫管並作。里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沓,至於天明。據吳自牧(約公元1270年前後在世)的《夢梁錄 卷四》記載,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闔家團聚,共度良宵,以酬佳節。除了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週密(1232—1308)的《武林舊事 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浙江等地也于中秋夜放一種羊皮小水燈“一點紅”,江面上數十萬盞燈齊明,有如天上繁星密布,十分引人注目。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觀,即錢塘觀潮,其聲勢極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時,曾作《中秋夜觀潮》詩,描述觀潮人眾及潮水洶湧之氣勢: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元朝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受漢化影響頗深,中秋節俗也大半沿襲漢人舊制。到了明朝,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余 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互相饋贈月餅,取其圓形的“ 團圓 ”之義。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 卷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餅必須是圓,所供的瓜果則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祭月時供以瓜果、月餅、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祭月後將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咏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裏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吃麻餅、蜜餞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即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
至清時,民間又流傳著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月玩耍用的“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在溫江及川西一帶,兒童則多拉著大人糊制的兔兒燈在街上遊玩。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近人馮家吉在其《錦城竹枝詞百咏》中有一首就是專寫此俗的:
茶半溫時酒半酣,家人夜飲作清談。兒童月餅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氣柑。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均為千古絕唱。歷代文人咏中秋詩詞頗多,下引幾首與大家一起共同欣賞——
▲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唐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宋 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 劉禹錫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雲帡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宋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宋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宋 柳永《鷓鴣天》: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只應曾向前生裏,愛把鴛鴦兩處籠。
▲宋 辛棄疾《滿江紅 中秋寄遠》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説。
▲明 文徵明《念奴嬌 中秋對月》: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鬚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裏。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
鄭華鈺: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政協常委、政協辦公室調研員、學習文史委員會副主任。
全國曲協會員,四川省曲協理事,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
通訊處: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政協 郵政編碼:61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