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巴金 > 正文

巴金:有你在,燈亮著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31日 09:57)

  作者:CCTV《東方時空》


  2003年 11 月9日,話劇《家》進入最後的排練階段。這部現代文壇的經典名著七十年來被無數種方式演繹著。

  上海華東醫院,《家》的作者巴金正躺在這間隔離病房裏,靜靜的度過他的一百歲生日。因為作了氣管切開手術,他已經四年無法開口説話。

  在病床上他堅持手指鍛鍊,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拿起筆。

  但從去年開始,這種鍛鍊無法再進行。

  這是一個古老的家庭,有將近二十個長輩,有三十個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個男女僕人,在我渴望發展的青年的靈魂上,陳舊的觀念和長輩的權威像磐石一樣沉重地壓下來,這是巴金印象中的家。

  1903年巴金出生在四川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十七年後,他離開家,二十七年後,他以自己的生活為藍本,寫出了傳世名作:《家》。

  這是大哥覺新,生活中的大哥也是如此,把個人的夢壓在心底,永遠委曲求全。

  這是三弟覺慧,巴金在他的身上投射了自己,一個敢説敢鬧的家庭叛逆。最終走了出去。

  小説中,二哥覺民和愛人逃出了這個大家庭,生活中巴金的三哥李堯林也走了出去,但他終身未娶,在大哥去世、家庭破産後,他擔起了這個家。

  這是巴金十七歲離開成都時與兄弟及繼母的合影。那時,家中最小的弟弟李濟生五歲。

  二十世紀初,皇帝倒了,這個有五千年曆史的封建大家庭跌跌撞撞進入了民國。像巴金這樣的富家少爺也有機會進洋學堂、讀外語,接受西方最新的思想,中國人開始剪辮子,但思想的辮子不容易去除。這是一個徬徨的時代,最先覺醒的人也許最痛苦。

  巴金人生道路的改變,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1919年5月,北京爆發愛國學生運動,四川青年隨即響應,從那時起,德謨克拉西、克魯泡特金、托爾斯泰,一大批代表西方先進思想的拗口名詞在四川年輕人中流傳,巴金的家中,那些常常聚在花園裏讀紅樓夢、拆酒令的少爺小姐們也開始研究新文化了。從那時起,一個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出現在巴金的夢中,並且再也沒有消失。

  現在,成都的通順街已經看不見《家》昔日的模樣,門前的石獅子,照壁上的朱紅色大字,早已經被歲月剝蝕,但文學意義上的巴金故居沒有消失。

  這是1956年拍攝的電影《家》。孫道臨扮演高家大少爺覺新的孫道臨。

  孫道臨(表演藝術家):當時這個戲裏頭,很多人物都使人感覺到要流淚,包括覺新在內。我們當時我演那個覺新在怎麼處理上,大家也有一些爭論,就是覺新這麼怯懦,值不值得同情的問題。後來巴金同志講得很清楚,主要這個戲,是指向垂死的封建制度,大家都知道過去,所謂一個老人死了,他有孫子的話,就是承重孫,什麼叫承重孫,就是整個家庭,將來發展的重擔都在他身上,所以他是在這種教育之下長大的。

  1956年,巴金來到電影劇組,孫道臨還記得他説過的一句話:家是茅屋地下一頭豬,但一個人能對整個封建制度負責嗎?他愛他的家人,他也恨這個家。

  李濟生(巴金的胞弟):他並不想當作家,他一心想幹革命,要為人民大眾做點事情,但是他又不長于講話 ,又不能演説,怎麼辦?他又不長于這些,所以他的朋友有些人去辦學校,他去做啥,他還得寫作,他就靠寫作來吐露他心聲,一寫作就成名了。

本篇文章共有 3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