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視頻作品截圖
漫天大雪中,身著中式棉襖小背心的女子與奶奶一起趴在窗臺賞雪——這是李子柒發佈的視頻新作品中的一個片段,畫面美好而靜謐,傳遞出溫暖而治愈的力量。
“淡出”三年後,這位文化類視頻創作者日前回歸大眾視野,迅速成為網絡熱點。當許多人將關注點放在她的復出能否複製輝煌時,學界看到的是傳統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更多可能。不難發現,她目前更新的視頻內容都與非遺有關,聚焦漆器製作、蜀錦織造等,僅在微博就獲得超過1億次播放量,短期內極大提升了大眾對傳統技藝的關注度。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鄭崇選指出,李子柒的復出恰逢其時,滿足了當下人們對高質量文化産品的需求,同時也契合了國潮國風的流行趨勢。更為重要的是,李子柒通過親身示範非遺技藝,提供了一條有效的傳統文化創新傳承路徑。“她紮根泥土,見人見物見生活,既承續了非遺本身的文化價值,又讓人們沉浸式地感受到了非遺所營造的美好生活。”
擺脫符號化,傳統文化融入煙火尋常
鄭崇選認為,李子柒之所以受歡迎,本質上是基於文化主體性的視角,真正把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融入切實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實現在審美品質上的升維,引領時尚潮流;也通過非遺營造獨特東方美學,助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事實上,李子柒發佈的視頻新作擊中了世界各國人民心底深處的柔軟,在海外同樣引起熱議。一位網友在評論區留言:“我是一位56歲的黑人女性,現在是淩晨4:10,看到你和你奶奶都好,太開心了。”來自全球網友的祝福,匯成了“李子柒評論區世界大和諧”“李子柒的海外粉絲沸騰了”等話題,頻頻登上各大平臺熱搜。
“非遺不僅僅是高大上的標簽,更是一種煙火尋常。”暫別公眾視野的三年裏,李子柒不僅補充了以往缺失的睡眠時間,陪伴奶奶度過了更多閒暇時光,還走訪了20多個省份,與100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進行了交流和學習。“這個真的是痛並快樂著。”李子柒透露,學習國家級非遺成都漆藝,第一次割漆回家,臉就腫成電視機,“身上全是那種特別大的大紅腫包,癢得睡不著,全身都結痂了又撓開,皮開肉綻。”最讓她崩潰的是作品在快成型的時候失敗了,她的“雕漆隱花”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整個人覺得天塌了一樣,難受到跑到廁所大哭。最終在指導老師、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尹利萍的開導下,李子柒重新花了三個月時間製作,並且最終完成。
尹利萍坦言,學習漆藝的苦,非常人所能承受,初識李子柒,以為她會打退堂鼓,沒想到她在學漆的過程中展現出驚人的毅力。“李子柒和她的視頻再次火了,對非遺傳承人來説無疑是激勵人心的,于漆藝行業有著推廣宣傳作用,希望越來越多真誠熱愛傳統技藝的人能加入到傳承傳播的隊伍,讓非遺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牽掛非遺的不應只是寫滿滄桑的面孔
淡出公眾視野三年,會擔心被同類型的文化類視頻創作者取代嗎?對這個比較尖銳的問題,李子柒的看法很淡然:“很多傳統文化渴望著在這個時代被人看見、被人發現屬於它們的價值,這需要整個社會裏有更多的人參與,我希望向著這個方向同向而行的人越來越多。”在她看來,能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這件事能被大家認同、這件事具有價值並且還能賺一點錢,就很幸福了。“至於我在其中是否獨樹一幟,不重要了。”
“李子柒在非遺‘賽道’上走得越遠,越是能吸引更多文化類視頻創作者的參與,進而形成更大的社會關注度。”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關注到李子柒新視頻作品,不單單呈現田園生活,而是將非遺技藝融入其中,“將人與景、情與景完美融合,拍得非常唯美”。更讓他期待的是由此産生的社會效應,“李子柒的身體力行,有望帶動一代年輕人認識非遺、關注非遺、喜愛非遺,從而加入到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陣列之中”。
“牽掛非遺的,不應只是寫滿滄桑的面孔;非遺的傳承,需要年輕人的加入。”高春明回想20年前,彼時社會各界剛剛意識到非遺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非遺傳承人大多年邁體弱。他曾對本市第一批傳承人的年齡做過統計,平均年齡為76歲。如今的非遺保護深入人心,傳承人現狀正朝著隊伍年輕化、知識現代化、運作市場化、視野國際化的方向轉變。“以李子柒為代表的視頻創作者投身非遺,給非遺傳播吹來一陣清新之風。我們歡迎更多的‘李子柒’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