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青少臺 >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2013年開學第一課:中國夢的深層底蘊

發佈時間: 2013年09月03日 11: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CNTV | 手機看新聞

青少欄目 >> 點擊看直播
壁紙推薦
遊戲推薦

原標題:

 

  二、把握中國夢豐富內涵的三個維度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其中既反映了我們在社會發展方面的雄心壯志,也反映了我們在人的發展方面的雄心壯志;既體現了我們在物質層面的理想追求,更體現了我們在精神層面的理想追求;既表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面復興,也表明這一復興是可持續的和不可逆轉的。全面認識和把握中國夢的豐富內涵,應當立足於以下三個基本維度:

  第一是社會發展的維度。中國夢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之夢。具體説來,中國夢首先是中國現代化之夢。實現現代化,源於17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積貧積弱和全面落後,源於“落後就要挨打”的切膚之痛和自強不息、不甘人後的民族氣節,源於中國尚未完成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源於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雖然經過100多年的努力奮鬥,歷經艱苦探索和艱難曲折,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巨大成就,越來越接近於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但畢竟這一目標還未實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實現現代化仍然是第一位和基礎性的歷史性任務。沒有現代化,民族復興永遠是一句空話。同時,中國夢還是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夢。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我們已經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並且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我們根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雖然我們已經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但是我們的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有明顯的差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完全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先進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展現和發揮。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事實上肩負著與發達資本主義進行制度性競爭的歷史使命。按照鄧小平的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任重道遠。因此,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吸引力,是當代中國人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中國現代化之夢與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夢是融為一體的。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我們所追求的社會主義是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前者體現了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後者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全面體現中國夢在社會發展維度上的豐富內涵。

  第二是人的發展的維度。中國夢是中國人的夢。一方面,中國夢首先是中華民族覺醒和崛起之夢,是中華民族重新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之夢。中華民族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一直是世界上擁有人口最多的民族。但在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中葉的100餘年時間裏,曾屢遭西方列強的欺侮蹂躪。正是在中華民族面臨著隨時可能被開除“球籍”的危急時刻,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一次又一次地喊出了“振興中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口號,夢想著“睡獅”覺醒時刻的早日到來,夢想著民族大團圓的早日重現,夢想著中華民族早日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的民族覺醒和崛起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重新走在世界前列;我們的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之夢,不是要高人一等,不是要建立霸權,而是要從自我封閉走向和融入到世界之中,成為世界各民族中的平等一員,享有應有的地位和尊嚴,為人類作出與我們的13億人口與5000多年文明史相稱的貢獻。另一方面,中國夢還是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的發展之夢。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曾有過無數個五彩斑斕的個人發展夢想。當代每個中國人的發展夢想,如果用高、中、低三級目標來體現的話,那麼,最低目標就是有尊嚴地生存,中等目標就是發展機會的平等,最高目標就是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謂有尊嚴地生存,是指不僅個人的溫飽等生存問題得到解決,做到衣食無憂,而且個人的基本人格、尊嚴得到保障,即生活得體面、有尊嚴。簡言之,既要生存下來,又要有生存質量。所謂發展機會的平等,是指在滿足個人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為個人價值的實現等高級需要的滿足提供更多的條件和平等的機會。所謂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則是指根本擺脫物對人的羈絆與主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自由發展的高度統一、每個人的發展與所有人的發展的高度統一。總之,實現中國夢,不僅意味著中華民族要重新走在世界前列,而且意味著每個中國人都實現有尊嚴地生存,平等地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真正實現國家好、民族好、大家好。

  第三是文化發展的維度。中國夢是中華文化復興之夢。中華文化的復興包含著兩重任務:一是實現中華文化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歷史性轉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處在世界領先的地位,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到了近代,由於沒能完成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成功轉換,迅速被西方文化超越,處於全面落後的狀態。近代以來,由於我們在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方面有太多的搖擺,經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完成這一轉換的任務依然艱巨。實現中華文化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成功轉換,意味著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繼承和弘揚,更意味著中華文化呈現出時代的嶄新風貌,因此傳承和創新都是不可或缺的。傳承與創新結合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華文化歷史性轉換的實現程度。二是建構中華文化的當代形態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有機結合。這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在中國發展的目標,也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發展的目標。社會主義文化在中國只有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中華文化只有與社會主義文化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從根本上説,中華文化的現代轉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構,是中華文化復興不可分的兩個方面。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