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西寧3月26日電 題:用腳步丈量生命“海拔”——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張瑛
於曉泉、孫魯明、張彥昕
張瑛的手機壁紙是一幅來自高原的星空圖,夜幕低垂,凈空無雲,星星如絨布上鋪展的鑽石。拍攝者是張瑛曾救治過的蒙古族戰士措格特,他所在的哨所駐紮在海拔5100多米的西藏阿裏地區。
這裡是張瑛最熟悉的地方之一。作為聯勤保障部隊第941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瑛曾在生命禁區連續堅守360多個日夜,40多次徒步到海拔4800米以上的一線點位巡診,成功救治了25名高原病重症患者。
多年來,張瑛始終奮戰在高原病防治一線,傾心呵護高原官兵和群眾健康,不斷探索高原衛勤保障新模式,累計搶救危重症患者3800多人。
“我的戰位在高原”
從地方高校畢業後入伍的第二年,張瑛就參加了高原醫療隊。那一年,她25歲,是隊伍裏年紀最小的。
車子在起伏的山路上走走停停,懸崖邊一道又一道的彎讓第一次參加高原巡診的張瑛提心吊膽。
正是剛入秋的季節,巡診的哨所門前早已積雪成堆。初到高原的她一步一喘,三步一停,每一步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晚上,張瑛幾乎一整夜沒合眼。
從那時起,張瑛開始關注高原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高原地區的各種疾病及救治方法,逐漸把高原病防治工作作為研究的重點方向。
此後,張瑛幾乎年年赴高原執行任務,有時是巡診,有時是給一線官兵體檢。儘管每次都要與強烈的高原反應作鬥爭,但她從未停下腳步。
“我的戰位在高原。”張瑛説,“軍醫到高原去,就是要讓一線官兵安心,讓他們覺得衛勤保障力量一直在他們身邊。只有切身體會過高原的苦,才能設身處地思考高原官兵的健康醫療需求。”
這些年,張瑛和戰友們的足跡遍佈了最艱苦、最偏遠的邊防哨所。官兵們只要看到一個背着巨大醫藥箱、被風吹得搖搖晃晃的瘦小身影,就知道是張瑛醫生來了。
“戰士守護高原,我們守護戰士”
“高原上的情況瞬息萬變,生病的症狀也各不相同。巡診時,醫護人員需要就地為官兵診療。”張瑛説,攜帶的藥物要盡可能覆蓋所有高原病症,能帶多少帶多少。
“戰士守護高原,我們守護戰士。”張瑛説。在與官兵的接觸中,她不斷總結治療方法,匯總了很多防治高原反應的“小偏方”,幫助初上高原的官兵減緩不適,深受守防官兵歡迎。
為了提高官兵面對高原突發疾病的應急自救和互救能力,張瑛和隊友們將複雜的醫學知識印製成淺顯易懂的“口袋”手冊,每次巡診時都會帶一些分發給邊防官兵,這些小貼士一度成為許多邊防官兵的隨身物品。
圍繞急性高原病診斷與治療、高原科學用氧指徵等,張瑛先後赴多個駐訓點位進行高原病防治知識授課,開展健康宣教近百場,為部隊留下了“帶不走的醫療隊”。
“軍醫的衝鋒不止在戰場”
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李亞娟和張瑛共事20多年,在她看來,張瑛除了治病就是學習,仿佛永遠不知疲倦,一切都是為了官兵、為了病患。
2023年初,醫院計劃組建重症醫學科。張瑛主動請纓,第一時間向院黨委提出了申請。
有人覺得這是件苦差事,私下勸她沒必要這麼辛苦。“軍醫的衝鋒不止在戰場。”張瑛很堅定,“我們需要一個重症醫學科,這樣才能更好地守護官兵的生命健康。我在呼吸內科積攢了多年的搶救經驗,我應該做。”
幾個月的時間裏,從科室選址、規劃佈局,到提報設備採購需求,甚至是病床、櫃子的挑選,張瑛事無巨細,先後十幾次帶隊去其他醫院的重症醫學科參觀學習,大大小小的論證會開了幾十次。
6個月後,在張瑛和戰友們的努力下,重症醫學科具備了全面開展業務的能力,運行1年就成功搶救120余名急危重症患者。
許多被救治的病患出院後送來錦旗,有的幾年後還和張瑛保持着聯絡,不少被救治過的高原官兵也寄來書信,跟她聊聊哨所裏的新變化、身體恢復後取得的好成績。
“除了會看病,我沒什麼優點了。”在張瑛看來,無論身處何地,她只是一名普通的軍醫,做了分內的事,並且會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