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王若怡):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15人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根據主席令,授予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塔吉克族)“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近日,央視網記者跟隨並記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從家鄉出發跨越4270公里赴京全過程。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家鄉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在帕米爾高原,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家三代70年接力護邊,在生命禁區為官兵指向帶路。
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剛成立不久,邊防巡邏點位之一是吾甫浪溝——塔吉克語意為“死亡之谷”。這條路因險峻而出名,平時馬匹都很難通行,只能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個月,一路上還經常會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在連隊官兵犯難之際,巴依卡的父親,塔吉克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成為連隊的義務嚮導。這之後的23年裏,他帶領邊防官兵走遍了紅其拉甫邊防線上的每一塊界碑。
1972年,巴依卡從父親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邊境線上的義務嚮導,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邊境上度過的。他最常説的一句話是:“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成為護邊員的37年間,巴依卡巡邏700余次,行程3萬多公里,一次次幫助戍邊戰士化險為夷,他也被稱為邊境線上的“活地圖”。
受父親巴依卡的影響,2001年,巴依卡的兒子,拉齊尼·巴依卡穿上軍裝,成為原喀什公安邊防支隊塔縣大隊機動中隊的一名武警邊防戰士。拉齊尼退伍後,依舊心繫戍邊事業,他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成為提孜那甫鄉的一名護邊員。
2021年1月4日,拉齊尼為解救落水兒童英勇犧牲,年僅41歲。同年3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拉齊尼·巴依卡“時代楷模”稱號。拉齊尼去世後,政府發的20萬撫恤金,巴依卡後來全捐給了災區。
時至今日,72歲的巴依卡早已走不動巡邊路,他已經14年沒去過“死亡之谷”。喀什邊境管理支隊民警王博文説,過去巡邊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隨著邊境基礎設施設備的完善,如今巡邏車輛能到達的區域越來越廣,再加上無人機等科技手段的普及運用,邊境管控的力度越來越強,“現在除了部分崎嶇難行或大雪覆蓋的山路,我們對牦牛和馬匹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小”。
塔吉克族流傳著一句話:“我們種地就是站崗,我們放牧就是巡邏。”王博文説,像巴依卡這樣一家三代戍邊的家庭並非個例。從1951年起,塔吉克族牧民就同邊防戰士們一起巡邊護邊,邊防連、移民警察、護邊員共同樹起了國境線上有生命的豐碑。
巴依卡的家鄉提孜那甫鄉距離北京4270公里,路上要花整整兩天,他要先從鄉里坐車五六個小時到喀什,從喀什飛到烏魯木齊,再從烏魯木齊飛往北京。一路上舟車勞頓,他卻一直很興奮。這是巴依卡的妻子第一次去北京。巴依卡説,領完獎後,他要帶妻子去爬一爬八達嶺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