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看見中國|“馬恒昌小組”,也75歲了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10月08日 23:31
央視網 | 2024年10月08日 23:31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進入特別節目《我在這裡看見中國》。“馬恒昌小組”,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以工人名字命名的生産小組。今天(8日)的主人公是“馬恒昌小組”的第18任組長,聽他講述來自製造業生産一線的故事。

  通用技術齊齊哈爾二機床有限責任公司馬恒昌小組組長 馬兵:我叫馬兵,我是馬恒昌小組的第18任組長,也是馬恒昌的孫子,我參加工作今年正好是第30個年頭。

  馬兵握在手上的是一把锃亮的千分尺,保存了75年,是他家的傳家寶。

  馬兵:這把尺在當時,可以換回來我們一家七口人吃一年的口糧。國民黨撤退的時候,高射炮他們帶不走,他們就把高射炮核心的那一部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撞針的那一部分(閉鎖機),整個那一套全部都破壞掉了。

  馬恒昌兒子 馬春忠:工人們看不懂,因為沒有圖紙,這東西就拿到一個廢件,他(馬恒昌)就知道是什麼玩意、哪個地方壞了。

  馬兵:在一沒有圖紙,二沒有工藝的情況下,他(馬恒昌)把這個零件全部都拆開,然後根據小組組員的性格給他們分配這個活,你幹哪塊你幹哪塊,他(馬恒昌)就回家去把這把千分尺取回來。馬恒昌小組用了7天的時間,完成了高射炮閉鎖機的修復任務,這樣我們的高射炮打響,國民黨的飛機就不敢來了。

  馬恒昌是原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總機械師,以他名字命名的馬恒昌小組,被譽為“我國班組建設的搖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是老組長馬恒昌經常説的話,也一直是馬恒昌小組的座右銘。

  馬恒昌小組第十六任組長 魏連:每週星期天上午,(馬恒昌小組)都基本在學習,討論我們小組的事,有的活兒(該)怎麼幹,能夠互相傳授經驗,傳授技術、加工工藝。

  75年時間裏,馬恒昌小組見證了新中國工業化發展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馬兵:在2005年,我們公司購買了第一台的數控車床,就交給了我來使,(我)晚上利用業餘時間去研究這個機床如何去編程,怎麼去幹,怎麼去使用它?正在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能夠證明它作用的一個零件(加工任務),我就把這個零件給加工出來,在普通車床上是加工不出來的。等到後來才知道,這個(零件)也是給一個電廠做的一個節能的裝備,(有了它)每年能夠給電廠節約上千萬元的資金。

  2012年2月, 36歲的馬兵接過接力棒,擔任馬恒昌小組的第18任組長。 

  馬兵:此時的裝備製造業已經進入到了“量身定制”的時代,每次加工任務都猶如闖關。

  馬兵透露,在一次大國重器零配件的加工過程中,很多零件的同軸精度都在0.005毫米到0.01毫米之間。針對這種特殊性,馬恒昌小組自製了加工零件所需的工裝和夾具30余種。

  馬兵:我們加工了近千套絲杠絲母,無一廢品。

  在馬兵看來,工業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神舟”飛天、“奮鬥者”探海、高鐵飛馳、5G應用、國産大飛機投入商用,每一次突破,都凝結著産業工人的智慧與匠心。

  馬兵:這臺設備,主要就是針對我們大飛機尾翼平尾的加工驗證,加工驗證成功以後大飛機它都是可以應用的。這個是龍門式的,我們還有機器人式的,我們還有其他的這種方式的來滿足各個零部件的加工。

  馬兵説,和爺爺那個時代不同的是,現在的産品技術含量更高了,不僅比拼誰付出的努力多,更加比拼誰的智慧更多、創新更多。

  馬兵:馬恒昌小組最一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普通車床,然後到數控車床的這個轉變,就是從手搖、搖搖把兒,用人拼人去幹活的那個時候變成了數控化。以前的時候,你人要是坐著,那機床就是停著的,現在,我是可以坐著,機床在幹活。

  目前,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 

  馬兵:我們在實踐中更加清楚地意識到,數字化轉型已經不是一個“好像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案了,而是一個“必須全力達成”的時代趨勢。我們的用戶,他的需求也不單單就是一台機床,他要的是一條智慧化的生産線,個性化的這種定制。

  如今,馬兵不僅是全國勞動模範,還是全國人大代表。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裏,他經過深入調研,把推動傳統製造業適應新質生産力需求,賦能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履職關注的重點方向。

  馬兵:我們最終只有實現總書記所説的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才能真正把東北老工業基地具備的産業基礎和技術實力,轉化為推動東北振興的強大動力,進而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編輯:邢斯馨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我在這裡看見中國|“馬恒昌小組”,也75歲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