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如果讓你去一個“麻風村”工作,你會去嗎?
38年,如果需要一直堅守在雲南邊遠山區,你能堅持嗎?
有這樣一位普通教師,從20歲到58歲,一直默默堅守在雲南深山的三尺講臺。他就是近日當選2024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來自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蓮城鎮北寧中心學校落松地小學的教師農加貴。
他再也邁不開逃走的步伐
1986年7月的一天,20歲的農加貴在四叔農春盛的推薦下,獲得了一份代課老師的工作,但他並不知道這份工作的地點是在廣南縣蓮城鎮壩汪村大山深處的“麻風村”。
那天上午,天氣晴朗,農加貴在當地醫生農炳康的陪同下來到村子。距離30多米,他看到有一群人在村口迎接;走近一看,發現他們之中有的是麻風病人。農加貴被嚇了一跳,立馬轉頭就跑。但是醫生拉住他説:“你走了這些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沒上過學,沒人願意來當他們的老師。”
農加貴回過頭遠遠地看見了身有殘疾的家長們期盼他留下的眼神,也看見了他們身邊的10多個孩子,安安靜靜地站著,但眼神裏充滿對知識的渴望。他再也邁不開逃走的步伐,於是選擇留下來。
這12個孩子小至五六歲、大到11歲左右,便是農加貴的第一屆學生。
他們上課的教室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教室,而是一間只有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教室裏沒有桌椅,孩子們就從家裏搬來高高低低的桌子、凳子;沒有黑板,農加貴找來一塊木板用墨水染黑代替;沒有粉筆,他就用石灰塊在木板上寫字;沒有課本,他到別的學校借來不用的舊課本。
解決了教學場地和設施等問題,他開始給孩子們上課。20歲的農加貴因家中貧困,高二便輟學了,但他覺得教孩子讀書識字還是能勝任的。條件所限,孩子們在村裏小學也只讀到三年級。但當第一批讀完三年級的孩子想要到外面繼續“求學”時,卻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接收。
有幾個年紀稍大的孩子來問農加貴:“老師,沒有書讀了,還是回家幹勞動跟我們哥哥姐姐一樣,是不是?”農加貴聽完孩子們的問題,非常難過。經過幾天的深思熟慮,他決定:自己要將村小的孩子,一口氣教到小學畢業。
但學校裏只有一位老師,從小學一年級教到六年級,就算只上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等幾門課程,一個人一星期也有70多節課。為此,農加貴探索出“循環複式教學法”:“我先教高年級的學生怎麼預習,交接好。然後去低年級先把新課上完,他們自己寫作業,我再來高年級這邊上新課。高年級的新課上完了,佈置完作業之後,我就要到低年級檢查他們的作業做好了沒有、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是這麼輪換著。”
1992年夏天,農加貴的第一屆學生即將畢業,孩子們的成績沒有辜負他的付出。
落松地迎來新生
孩子們畢業去縣裏參加升學考試,需要填寫家庭住址,“聞麻色變”的時代,農加貴怕寫“麻風村”會影響孩子們升學,於是,他找到村幹部商量。
當地種植花生,花生又名“落松”“落地松”,農加貴説:“就像花生一樣,雖然長得不好看,但是果實香甜心裏美;當地村民雖因疾病有軀體殘疾,但都很支持孩子們上學、接受教育。”農加貴給村子起了一個名字——落松地村,也給孩子們托舉出一條走出深山的路。
考試過後10多天,農加貴去縣裏查詢孩子們考試成績,一位負責招生的老師問他:“你知道落松地小學嗎?學校12個孩子考得太好了,最高分是206分,最低分是135分,都超過了我們115分的錄取線。”
農加貴將孩子們的成績抄錄下來,把這個好消息帶回了村子。農加貴帶著孩子們體檢取得了健康證,落松地小學第一屆畢業生全部以優異的成績被廣南縣第五中學錄取。
村民把農加貴當作家人。為了孩子們有書讀、讓他安心教書,180余名村民從每月的政府補貼中自發地湊足35塊錢給他加工資。並且,他們將湊齊的錢用甑子蒸過、經高溫消毒後才請醫生轉交給農加貴。村裏還給農加貴劃了半畝稻田種植水稻、1.5畝山地種植玉米喂養雞鴨來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幫助栽種收割”。
農加貴不只是老師,也是學生們的炊事員、照護員。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國家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加貴需要給孩子們做早餐、午飯。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早上6點起床,把早餐煮好。吃完早餐後我們開始上午的課。到11點半,我就帶著大一點的學生開始煮中午飯吃,結束後繼續上下午的課。”年紀大一點的學生也會幫他一起洗菜、燒火,農加貴覺得,和學生就像一家人一樣。
38年的從教生涯,農加貴一共將12屆14個教學班126名學生送出了雲南大山,很多人當上了醫生、教師、警察。
1992年,曾經的“麻風村”經過長達35年的隔離治療,象徵著阻擋外人進入、阻止山裏村民外出的關卡竹竿被撤除了。落松地村,迎來了新生。
只要學校、村民需要,會一直教下去
1998年,農加貴轉為公辦教師,有機會離開落松地村。當時,縣教育局將他調到離家近、交通更方便的下壩小學任教。離開那一天,下著大雨。學生擔心以後再也見不到他,有的打著破舊雨傘,有的披著化肥袋做成的雨衣,一直把他送到新學校。
“從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心永遠離不開落松地了,第二個學期我又主動回到了那個地方。”農加貴回憶。
上課之餘,農加貴成了村裏的電器維修員、夜校掃盲班教師,更是村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員。農加貴表示,30多年來,落松地的村民先後修建起1座電站、兩所學校,挖通3條進村公路,全村沒有一戶“檔卡戶”。落松地小學早已建起窗明几淨的教學樓、山明水秀的校園,落松地村也擺脫了閉塞、疾病及貧困,成為文山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
2020年,落松地小學又迎來了一名新教師朱麗丹,她和農加貴一起分擔教學任務。
2023年1月當選為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後,農加貴變得更加忙碌。從農村到城市,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辦公室,他認真履職調研、建言獻策。作為一名鄉村教師,農加貴主要關注如何提高邊遠山區、邊疆民族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
今年58歲的農加貴,雖已不再年輕但身體依然強健。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當選為2024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農加貴感到非常激動,“這並不是我一個人努力的結果,有各級領導的關心,也有我一批批優秀的學生,成就了我的今天,是大家一起的努力”。
農加貴表示,只要學校、村民需要,自己會一直堅持教下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 記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