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黃土地”17年 浙大學生交出青春答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2年08月09日 08:27
中國青年報 | 2022年08月09日 08:27
原標題:尋夢“黃土地”17年 浙大學生交出青春答卷
正在加載

  基層是什麼樣的?“腳踏實地”的意義是什麼?前幾天,結束了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的鍛鍊,浙江大學研究生楊奕宸找到了答案:基層工作就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楊奕宸參與的是“黃土地基層實踐成長計劃”(以下簡稱“黃土地計劃”)。一個月以來,她去了很多從未去過的地方:到農田水利工程現場“監工”,挨家挨戶幫農戶申報註冊“浙農優品碼”,參與每週三晚的“夜間大走訪”……在實踐總結裏,她寫下感悟:“有一分土地的丈量,才有一分見識的增進。”

  據了解,浙江大學彩虹人生思政育人平臺已成立23年,“黃土地計劃”代表“七色彩虹”中的一抹黃色,創立至今的17年間,已有1500余名大學生深入田間地頭、企業工廠、政府機關展開調研,在縣市區政府部門和鄉鎮街道實踐鍛鍊。今年8月初,奔赴浙江省十個縣市區的300余名大學生,完成了新一輪的實踐。

  “去祖國大地上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彩虹人生思政育人平臺創始人、浙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阮俊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説,“黃土地計劃”是一堂能夠切身體驗的全景思政課,“要讓學生真正到祖國基層去,認識真實的中國,體悟基層的社會治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民情懷,從中磨煉成長,今後服務國家。”

  融入鄉村,做到“進村狗不叫”

  去年暑期報名參與“黃土地計劃”時,浙江大學動物醫學系大四學生王丹琳的想法很簡單,“盡可能離自己現在的生活遠一些,想去看看真正的基層生活是什麼樣的”。

  王丹琳被“分配”到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金竹鎮黨建辦公室,“一鍵切換”到鄉鎮幹部的工作節奏上:每天早晨8:30上班,翻山越嶺地去村裏進行消防安全檢查,解決鄰里問題等,不去村裏時就寫材料、整理檔案,晚上和基層幹部一起加班。

  “基層工作要做到位,就要融入鄉村,和村民成為家人,做到‘進村狗不叫’。”這是當地鄉鎮幹部總結出的經驗。王丹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一個月的時間裏,她對“基層”二字的內涵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每一位鄉鎮幹部駐村時要負責各種大小事務,尤其山區縣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一些試點難題項目都要落實到每一個鄉鎮去解決。經常聽到有鄉鎮幹部説‘昨天又沒睡好,但是我想清楚工作應該怎麼做了’。”在王丹琳看來,曾經只在新聞中了解到的“黃文秀精神”,在帶領自己基層實踐的普普通通的鄉鎮幹部身上,變得清晰可感。

  我國最基層的鄉鎮村落髮展狀況如何,很多大學生難以作出準確回答。阮俊華認為,“這正是長期在象牙塔的學生最需要走出去看看的原因”。該怎樣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沉浸式感受是最好的辦法。

  從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麗水市遂昌縣,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師阿拉爾市連續參加暑期基層實踐,成功保研本校的朱飛宇是“黃土地計劃”的“常客”了。大一時,朱飛宇對未來的個人職業發展十分迷茫。如今他把回到家鄉從事基層工作納入規劃之中,這緣起于連續3年的實踐。

  讓他感觸最深的是,抱著想去增長見識的想法去基層,沒想到見證了脫貧攻堅的決勝時刻。“每次去當地的貧困戶家裏,都能感到他們的生活在相關政策出臺後發生了很大變化,這讓我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意義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了”。

  遂昌縣地理位置偏僻,是省級山區貧困縣。朱飛宇回憶,2020年時他跟著鄉鎮幹部走訪每一個貧困戶,摸底了解實際情況並進行貧困戶建檔,再根據每一戶的不同情況制定下一步的幫扶計劃,“細化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不同政策、不同層面的幫扶”。

  “以前在課堂上,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政策的理解僅停留在知識層面,總覺得是‘飄’在空中的概念。”朱飛宇説,只有真正走到基層才能認識到,“原來這些政策是這樣落到實處的,原來用這種方式才能讓老百姓樂於接受”。

  很多大學生帶著問號去,滿載收穫而歸,帶回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可感可説的故事,還重新理解了課堂上的理論知識。

  阮俊華很高興看到這些變化,“學生們見到了貧困戶檔案、跟隨基層幹部下鄉走訪,自然能夠體會到脫貧攻堅的偉大;看到了突發颱風災害面前幹部們奮戰一線、全力轉移受災群眾,自然能夠領悟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只有在黃土地上,學生對於思政理論的感受才是最深刻的”。

  帶著問題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17年來,在‘黃土地計劃’的培養框架中,始終不變的是引導學生深化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樹立愛國情懷與理想信念,向基層幹部和群眾學習,去祖國大地上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阮俊華説,時代飛速發展,基層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促使實踐內容和形式進行積極轉變,以適應學生的認知與心態變化。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探索”“産業致富如何落地生根”“新鄉賢如何助推共同富裕”……每一次深入基層時,學生們帶著調研課題去尋找答案成了“黃土地計劃”的一項傳統。

  浙江大學碩士畢業生賴夏鵬,2020年曾前往“兩山”理念發源地——湖州市安吉縣參與實踐調研。“為什麼安吉的電商能夠發展得這麼好,他們是通過什麼方式發展起來的?”帶著討論出的課題“‘兩山’理念下的電商實踐”,團隊開啟了調研。

  他們走訪調研了生産安吉白茶和傢具的電商企業,並與當地鄉鎮幹部和商務局進行交流,終於找到了答案:“當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電商配套扶持措施,電商企業不僅能夠定期收到補助,還能夠參加相應的直播、技能培訓。”

  他們還發現,當地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才流失嚴重,“這是全國鄉鎮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我們也試圖去解答,但也很難找到更好的辦法”。

  在去麗水市遂昌縣調研實踐之前,王丹琳結合專業知識,領取了“山區鄉鎮如何實現農業創新發展的路徑探索”的調研課題。一件小事讓她至今感觸頗深。一次入村時,他們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砍毛竹,便想上去幫忙,老奶奶卻一臉的遲疑。“沒想到,我們4個年輕人輪番上陣,都沒有把毛竹砍斷,最後是老奶奶一刀砍斷的。這個事也提醒了我們,大學生在專業知識儲備上的確比較豐富,但在實踐中還是要向人民群眾學習生活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去了解群眾的需求,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為期一個月的實踐經歷不僅讓我親歷了基層千頭萬緒的瑣事,也讓我得到了在大學校園中完全接觸不到的鍛鍊。我更加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也極大地鍛鍊了我的本領。”今年,賴夏鵬考上了江蘇省選調生,即將奔赴工作崗位。

  這讓阮俊華感到自豪。在歷年來參與“黃土地計劃”的學生中,一大批像賴夏鵬一樣的學生選擇在畢業後服務基層,服務中西部,服務國家。

  “我淋過大雨、曬過日頭、踏過泥濘、聞過臭氣,‘為人民服務’不再流於表面,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浙江大學畢業生吳姝瑜説,“在基層的一個月讓我對未來的選擇更加篤定了信心。”

  如今,她在重慶市綦江區橫山鎮大坪村擔任黨總支書記助理和駐村工作隊員。作為一名浙江姑娘,到了西部農村的“大學堂”裏,她又成了一名“新生”。

  就像“黃土地”一般,她努力把自己變得有鄉土氣。現在,她能説得一口流利的重慶話,對村裏238戶392位常住人口的基本情況了然于胸,更攀了很多門“窮親戚”,還帶著他們一起發展了蜂蜜、西瓜、奈李等“甜蜜”産業。

  “我很渺小,但我堅信只要紮根祖國大地、紮根人民群眾之中,力量就是無窮的。”在吳姝瑜看來,“‘黃土地計劃’讓有信仰、有文化、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學生到基層實踐的課堂中,樹立起了把根深紮在黃土地上、把論文寫在黃土地上的人生理想,切實到人民群眾中以土固基、在基層沃土中耕種未來。”

  思政課和“黃土地計劃”已經形成了合力

  説起“黃土地計劃”的由來,就要把時間撥回到1999年。

  當時,阮俊華還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的一名輔導員。在和學生的相處中,他萌生了創立專業特色社團,讓學生在社團中參與實踐、收穫真知的想法。從成立浙江大學學生綠之源協會,到帶領學生創辦浙江首家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浙江”,阮俊華由此開啟了搭建彩虹人生思政育人平臺的歷程。

  學生需要什麼?我能給他們什麼?這是阮俊華每天都要思考的兩個問題。2006年,結束在衢州市常山縣的3年挂職鍛鍊後,他回到學校擔任校團委副書記,“黃土地計劃”是他在新崗位上推出的第一項實踐活動。當年暑假,28名學生被選派到湖州的28個農村任新農村村主任助理。

  “我在挂職過程中,充分了解到了基層政府治理的真實情況,以及基層幹部和群眾的工作狀態,這往往和我們想象的並不一樣。”阮俊華認為,大學生要了解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黃土地”看看,拜人民群眾為師,深入基層錘煉黨性、學習本領、服務地方發展。

  17年來,阮俊華一直在拓寬“黃土地計劃”的實踐地。學生的足跡已經遍佈浙江省內的杭州、湖州、嘉興、寧波、台州、麗水等市縣,並在全國多地建立了實踐基地,如陜西省延安市誌丹縣、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等。

  在浙江大學,有很多年輕輔導員從平臺上成長起來,接過傳承育人的接力棒,2020年留校擔任計算機學院輔導員的韓熠宗就是其中一員。從參與者到組織者,他在“黃土地計劃”中走過了湖州安吉、南潯、吳興等地,“對我來説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意識到這個社會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需要共同推進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他也一路見證了“黃土地計劃”的成長。“相比前些年,如今基層實踐涉及的地方和崗位更多了,並增加了縣領導導師幫帶,舉行縣委書記講堂和鄉鎮書記課堂、選調生課堂、雙創課堂,通過政府領導及工作人員的身體力行,切實地為學生帶去思政教育,這比枯燥的口頭闡述更生動,學生也更能體會其中蘊含的意義,潛移默化地改變一些刻板印象,進一步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

  阮俊華提到,“實踐地一系列領導幹部、青年選調生和群眾榜樣的分享交流和理論學習,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發展現狀。實踐和理論要並重,才能走出一條堅實的成長之路”。

  近幾年,伴隨著學生思維的轉變,“黃土地計劃”的理念被不斷注入新內核。“如在實踐方式中更加突出創新創業的地位,讓學生們在基層既要會幹,也要會創;在浙江省提出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重大戰略後,鼓勵學生將調研的主題與共同富裕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時代的主題等。”阮俊華説。

  在韓熠宗看來,課堂上的思政課和“黃土地計劃”已經形成了合力:思政課上的理論知識,學生在基層實踐中得到印證;在基層實踐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通過思政課上的教師講解找到答案。如今,作為帶隊老師協助阮俊華的同時,他也在嘗試搭建更多平臺,助推更多青年學子成長成才。

  每年暑假,都是阮俊華最忙碌的時候。學生去基層,他要親自組織落實並親自送下去,全過程協調把控和推進,待鍛鍊結束再和浙江大學彩虹人生思政團隊老師把他們接回來。學生寫的每一篇總結感悟,他都要認真讀完,更新在“彩虹人生”微信公眾號上。即便工作崗位發生變化,但這份熱愛,讓他仍堅持親力親為。

  這些年,也有很多人向他發出疑問,“為什麼要叫‘黃土地’?名字太土了,要不改改名字吧”。但阮俊華一直認為,“黃土地”的名字提醒學生要接地氣,只有在黃土地上磨煉,才能收穫金燦燦的人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8月09日 09 版

編輯:程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尋夢“黃土地”17年 浙大學生交出青春答卷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