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自6月9日零時起,發改委再次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接連兩次,發改委都根據現行的定價機制及時下調成品油價格,並且下降幅度也體現了與國際油價走勢密切相連的關係。但相比這樣的及時,市場更希望能及時推出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
當前的定價機制是力求在平衡利益的基礎上與國際接軌,相較於2009年之前沒有明確的調價定價周期,已經向市場化邁進一大步。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現行的定價機制市場化程度不夠已經使得國內成品油從煉油到終端銷售的鏈條中出現一些矛盾。
在現行定價機制下,國內成品油價出現“漲多跌少”的局面,而油企卻無時無刻不在聲稱自己的煉油板塊存在較大虧損。據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年報顯示,煉油板塊虧損都高達幾百億,並且規模還在擴大。另據數據顯示,截止到5月30日的一週,山東地煉加工勝利原油利潤理論虧損501元/噸,較上周大幅增加100元。無論國際油價上漲還是下跌,無論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還是下降,煉油虧損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更重要的是,在降價的預期之下,終端消費者開始減少單次加油量,甚至停止加油。與此同時,貿易商也多選擇觀望,欲等待調價之後再進行採購,市場交投狀況冷清,基本降至最低,造成庫存量高。在“去庫存”的壓力之下,各價區汽柴油批發價格相繼進入下跌通道。為降低庫存壓力,中石油日前率先下調了汽柴油大區調撥價各100元/噸。
此外,還有不時就會出現的“批發零售倒挂”和季節性出現的“油荒”等等。
究其根源,就在於當前的定價機制導致價格傳制不暢,定價調價周期長,實際價格反應相對滯後,與即期的市場價格不相符,難以反應出供需變化。要改變這些,就需要通過新的定價機制逐步理順。
此次業內機構監測數據顯示,按照三地原油價格下跌幅度,成品油下調幅度應該達到700元以上,而發改委實際調價在530元,有意縮減幅度導致當前國內外油價存在一定差距,這對新定價機制推出存在一定影響。不過,後期國際油價面臨止跌回漲的態勢,應該借國際原油下行的背景,待價差基本縮減後,順勢推出新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方案。(仇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