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三峽截流前:原樣搬遷“袖珍古鎮”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14日 14:38)

  南方日報消息:到三峽庫區看文物,巫山縣的大昌古鎮不能不去。這座具有1700多年的“袖珍古鎮”,是三峽庫區上百處珍貴居民建築的代表作。在庫區200多處需要保護的地面文物中,它與涪陵白鶴梁、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等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起,被文物界列為三峽庫區地面文物的“四大件”。

  小鎮是兵家必爭之地

  大昌古鎮位於長江支流大寧河和洋溪河的交匯處,是“四大件”中惟一一個不在長江邊上的文物,也是小三峽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縣誌記載,這個三面環水、佔地僅1萬多平方米的小鎮,從西晉太康初年到清康熙九年的1300年間,都是郡、縣治地,歷來是川、陜、鄂邊區的物質集散地和兵家的必爭之地。

  保存完好的古鎮

  大昌鎮黨委書記劉敬安告訴記者,整座古鎮南北長450米,東西寬約200米,除了北街外,東、西、南3條街道和3座城門都保持明清風格,是三峽庫區境內少有的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鎮。

  在大昌一下船,抬頭便見已有400多年曆史的南門邊一對古代石獅分列左右,依舊顯得相當威武。進了大門,是一條長長的青石板街。沿街的建築多為四合院,臨街的鋪面大多分2層,居民建築中的許多木雕花窗,都是清代或更早的舊物。

  據介紹,這些建築中,最有名的是號稱“溫半城”的溫家大院,它是原清初拔貢老爺的府邸,目前這個院子的主人是溫家的第12代子孫。這個院子集中體現了當時當地居民房屋的建築特點,保存完好,因此它成了當地清代民居建築的典範。

  整體搬遷到五公里外

  三峽成庫後,長江水將通過大寧河倒灌進來,淹沒整個場鎮。當地政府為了配合文物部門做好古鎮的搬遷復建工作,已經投入20多萬元,在大寧河下游的鄧家嶺徵地45畝,用於整體原樣搬遷古鎮。徵地離大昌古鎮有5公里距離,地形、地勢與原址相差無幾。

  巫山縣文體局副局長葛列軍介紹説,搬遷過程中,他們將用東門、南門、西門、溫家大院、丁字街口5處重點建築來定位,確保搬遷後的古鎮仍舊保持原有的街道佈局和空間視角。對35處需要搬遷的古建築,他們將進行分類編號,同時對整個拆遷過程進行拍照、錄像,確保復建時能準確地恢復原有的建築風貌。

  目前他們已經完成了搬遷方案設計,擬將在今年年底公開招投標,明年春節後正式動工

責編:張敏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國土資源部:高質量完成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2002/10/13/ 14:54)
  • 三峽庫區最大的危險廢物污染源開始清運(2002/10/13/ 08:02)
  • 三峽截流前:高峽將出平湖“神女”有情當驚 (2002/10/12/ 17:55)
  • 三峽庫區瞿塘峽摩崖題刻保護工程完工 (2002/10/09/ 20:58)
  • 三峽庫區截流前系列報道:決戰決勝“135” (2002/10/04/ 13:49)
  • 三峽庫區截流前報道:三利三弊説白帝 (2002/10/03/ 11:43)
  • 新三峽風光無限 二次截流後形成旅遊新格局(2002/10/02/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