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三峽截流前:高峽將出平湖“神女”有情當驚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12日 17:55)

  新華網10月12日電:重陽登高,我們“三峽庫區截流前”報道組把目標鎖定為神女峰。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爬一爬這座聞名遐邇的千古奇峰,近距離拍一些神女峰的照片;二是考察一下巫峽的生態環境狀況。

  上午8時20分,乘巫山移民號進巫峽,《巫山報》副主編趙寧章與我們同行。早上的霧還沒散去,薄薄地浮在山頂,如夢如仙。古人有“除卻巫山不是雲”的詩句,親臨其景,才知道雲霧對巫山的景色的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長江三峽中,雄不過瞿塘,險不過西陵,秀不過巫峽。“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其中巫山12峰,又是其中的精華,而神女峰,當是精華中的精華了。船行約半個小時,遠觀一峰從江心直拔雲天,與背後的群山形成一個馬鞍形。一石筆立峰側,形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側身東望,這就是“巫山神女”。傳説中的神女,是西王母小女兒瑤姫的化身,她相邀11位仙女下凡,幫助大禹鑿開三峽,治好水患,並留在了人間,化為巫山12峰,為過往船隻導航。“神女”每天晨迎朝霞,暮送夕輝,故又名“望霞峰”。

  關於巫山神女的傳説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出自宋玉《高唐賦》中楚懷王夢會神女的故事。這位戰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還專門寫了《神女賦》。神女這一形象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非凡,不少專家認為它集中表達了古代先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生幸福,愛情美好的願望,是華夏民族心目中的美神和愛神。

  9時左右,船抵神女峰腳下。中途上船的嚮導告訴我們,上神女峰有2條路。我們選擇了相對平緩一些的路線。待一上路,就感覺這條路也不平緩,行走不到半小時,汗就下來了。再往前走,兩腳就像灌了鉛,沉重異常,不時要停下來大口喘氣。

  路上,遇一老者背一背簍瓜子向下走,一問,竟有75歲。75歲高齡的人背100斤貨在山路上健步如飛,使我們心裏暗暗感嘆人對自然的適應能力。請來的嚮導看上去不到50歲,拉話中才發現已經60歲了。他告訴我們,山上空氣新鮮,人的壽命都比較長。一路走上去,果然接連遇到好幾位70歲左右的老大爺、老太婆,一個個精神矍鑠,紅光滿面。走了1個小時,到半山腰開始有人家。

  嚮導告訴我們,神女峰山前山後住著500余人,是一個行政村。我們爬的這條路所見到的人家屬望霞村1組,有十幾戶人家,40余人,幾乎都姓孫,所以小地名也就叫孫家溝。在一位姓孫的老大爺家,我們試圖弄清楚這麼高、這麼陡的山地,是什麼時候有人定居的。孫大爺告訴我們,他的祖輩就住在山上了。他有3個兒子,但其中2個都摔死了。孫大爺的敘述很平靜,但聽得我們一行人盡皆默然。

  據我們觀察,這裡的農民基本上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交通太不方便,看病得翻一座大山,買鹽、打醬油都必須到巫峽鎮,所以也難得進一次城。用作交換的商品有瓜子、芝麻等少量農産品。沒有其它的生活路子,就只有靠山吃山,墾荒種地,人均大約有2畝地,種小麥、玉米、土豆、紅苕,也能解決溫飽。記者一路看到,山民的土地大都是在40-50度的斜坡上,有極少數的梯田,都是比較貧瘠的礫石地。嚮導告訴我們,今年收成不好,一畝地一季只收了200多斤包谷。

  聽著嚮導的話,再看一看遠處長江發黃的江水,不能不讓我們心中産生一種憂思。一路上來,除了農戶房前屋後的椿樹外,很難看到大樹。人對自然的破壞力是很大的,選擇這種生存方式,註定要蠶食大自然。與趙寧章探討解決的辦法,他認為,這種地方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很差,解決的辦法可採取近期利用好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遠期考慮異地生態移民。

  中午近12時,我們爬上一塊叫豬頭石的地方。“神女”已在我們前方的下端了。這塊讓多少人魂牽夢繞的石頭,就靜靜地佇立在一個山坳裏,像一個擁氅而立的少婦,遙望著東方。在當地老百姓的傳説中,神女峰又叫望夫石,説是一位船工的妻子,因丈夫外出遇難,妻子日夜在江邊守望,天長日久,化成一塊石頭。

  拐過豬頭石,植被出奇的好,路邊的紅葉已經開始泛黃。我們在一片叢林中走了半個小時,終於在12時30分來到了“神女”腳下,從出發時算起,用了整整3個半小時。

  這是一塊約6米多高的石頭,兀自獨立於岩上,讓人感到有幾分懸。近看已不像人形,倒像一柄寶劍,直插天空。昨夜曾翻當地地方誌,上面記載:神女峰,海拔高度1112米。

  站在“神女”旁,極目四望,長江在千米以下蜿蜒如帶,前方是莽莽群山,背後兩翼皆翠綠如毯,天高風急,令我們一行人飄飄欲飛。想到不久就會有高峽平湖展現在守望千古的“神女”眼前,一種豪邁之氣在我們胸中激蕩。

責編:張敏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三峽截流前:四大支柱産業保證移民逐步致富 (2002/09/28/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