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9日 10:3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12月18日專電(記者張曉晶、趙華)年終歲末,記者在山東省濟南市隨機採訪了高、中、低三個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儘管三個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不同,但是教育消費都是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教育投資,已經成為城鄉家庭最重要的一項支出。對於教育投資的巨大預期,成為制約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一個門檻。
低保戶:希望孩子上得起學
在濟南繁華的泉城路北側,有一條古老的芙蓉街。記者在一個狹窄的小院裏遇到了47歲的低保戶馬玉秋。提起上初中二年級的兒子,馬玉秋説自己“愁得不得了”。她給記者算賬説,丈夫患心肌梗塞,從工廠病休,一月300多元錢,光吃藥都不夠,更沒法出去找活幹;她靠在街上擺攤掙點錢,一個月收入二三百元;另外,全家享受低保金200多元,家庭月收入不足800元。
“我們家最大的開銷是兒子的上學費用,實在負擔不起。” 馬玉秋説,兒子初中一年級開學就交了1000多元,初中二年級開學交了700多元,另外,還有班費、卷子費、書費、報紙費、資料費等,一個月最少有一半時間要交錢,今天八元,明天十元,學校要就得交,手裏沒錢只能找街坊四鄰籌借。
馬玉秋兒子所在的中學位於濟南的老城區,班上同學家裏吃低保的有一半。馬玉秋説:“小學收費還可以承擔,上初中就覺著困難,明年,兒子考不上高中就不上了,讓他早點出去打工也好補貼家裏。
工薪階層:不買房子也要讓孩子上好點的學校
在山東省商業學校讀大二的樂雯生長在一個典型的工薪家庭裏。父親在一家市級事業單位,月收入2000多元,媽媽在藥品企業當倉庫保管員,月收入1000元。説起上學的費用,樂雯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小學屬於就近入學,沒花擇校費就上了一所質量不錯的學校。上初中時,擇校花了4000元。考高中時與自己理想的高中差50分,擇校交了2萬元。目前,樂雯讀大二,大學一年收學費3600元,住宿費500元,學制三年。在樂雯的記憶裏,從小學到高中,兩筆共2.4萬元的擇校費幾乎是最大的教育支出。為此,媽媽當年分的大房子都沒有買,全家至今住在一套僅30多平方米的簡易樓房裏。46歲的媽媽王女士説,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孩子成績不是很好,寧願拿錢也要讓孩子上更好一點的學校。上高中拿擇校費,也是沒辦法的事。“當時説要交2萬元,我的心裏打了個顫。2萬元不是個小數目。現在社會沒學歷不行,我們的收入還拿得起,就供吧。”她説。王女士説她並不心疼孩子上學花錢,只是擔心孩子大學畢業能不能找個好點的工作。
高收入家庭:花高價買最優質的教育
王群在山東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丈夫是私營業主,家庭年收入幾十萬元,是城市裏先富裕起來的那部分人。他們的女兒上小學二年級,在教育方面的花費卻已不匪。王群對記者説,“我的想法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從上幼兒園起,王群就不斷給孩子“擇校”,收費一個高於一個,最後選定的一家民辦幼兒園月交費700元,當時是全市最高價。上小學前,王群為孩子考察了兩三所學校,最後選定了一所離家很遠的重點小學。要找關係不説,還交了1.8萬元擇校費,在當時也是全市最高價。她説,“中小學擇校已經不是秘密,很平常。學校教學水平不同,我們只有一個孩子,當然願意讓孩子接受最優質的教育。”
與校內教育相比,王群對教育的投入還有相當一部分花在了校外。她給記者算賬説,女兒從3歲多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這些支出主要有:故事班,400元;美術班,500元;舞蹈班,2010元;琵琶班,2000多元;奧數班,600元;英語培訓班,1600元;鋼琴班,買琴1.7萬元,一小時收費100元,一週一次,剛開始學,還沒有算總花費。另外,課外輔導書一年花費幾百元。課外培訓總花費近萬元。王群説,“這麼算起來,每年教育支出佔全家總支出一半以上。就這一個孩子,不敢拿孩子上學的事馬虎。多花點錢我們不在乎,只要能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