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應試教育的治標與治本
央視國際 (2005年11月25日 08:28)
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我國教育中久治不愈的老問題。作為“應試教育”的直接産物,它是由上個世紀80年代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弊端發展而成的。“應試教育”的要害,是為考試而進行的教育,以分數和升學率作為教育最終的和最重要的評價,將以樹人育人為主旨的基礎教育改變為一種高度工具化的嚴苛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價值、興趣、情感、健康等都被忽略了,從而模糊和損害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當前“應試教育”已經發展到相當完備的程度,形成了一些可以歸納總結的特徵。
一是課程的難度、深度成為各國之最。對升學率的追求極大地加劇了基礎教育階段本不應該有的激烈競爭。為提高考試難度,不斷加深學科知識的難度,致使我國中小學教材難度偏深,高於發達國家約一二個年級。這一做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已經脫離了多數青少年的實際認知能力,從而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上世紀90年代初的調查,約有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中學生厭學的達30%,有的地區高達60%。近年來的新課程改革,雖然開始降低學科知識的難度,但步子還不夠大,我國中小學教材過高的難度、深度仍然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二是機械訓練、題海戰術。應試教育的特點是考試科目的減少,並不會明顯減輕考試的壓力和強度。現在小學生的作業,不是還有一個字抄幾十遍這樣的情況嗎?
三是重點學校制度和擇校熱。在中小學設立重點學校制度,在過去有其歷史合理性;在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今天,它已經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這一制度人為地製造學校差距,加劇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推動了愈演愈烈的擇校熱。現在已經出現了擇校競爭下移到小學乃至幼兒園階段的不正常現象。一些名牌學校、轉制學校為了提高本校的升學率,違規進行小升初的考試或考核,擾亂和惡化了基礎教育的氛圍。許多小學生的過重負擔主要為了擇校而不得不上數學“奧校”、參加各種比賽和補習班、考各種證書而造成的。
因而,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需要標本兼治,需要正本清源,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需要改革課程體系和教材,改革教育過程和方法。當前可以做到的首先要將應試教育與小學隔離,減緩學生的課業負擔和擇校競爭,防止應試教育過多地侵擾小學生和幼兒。這涉及兩方面的任務。就學校教育而言,需要按照國家保護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規定精神,實行小學低年級不留課外作業,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量和課外學習時間;全面實行等級制評分,弱化分數評價,等等。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整頓中小學的教育秩序。這主要依靠強有力的政府行為。教育主管部門要建立和維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嚴格禁止在學前班和幼兒園進行學科知識的教學,嚴格禁止舉辦面向小學生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等各種學科競賽;嚴格禁止在小升初的過程中實行考試和考核證書,以及對有關競賽、證書的加分政策,從而杜絕小學生考證、上補習班的行為。
改變不正常的擇校競爭的根本措施,是真正貫徹義務教育均衡化的方針,努力縮小學校差距,實行就近入學。這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安徽省銅陵市通過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優先扶持和改造弱校,實行校長和教師輪換,以及改革高中招生辦法、將優質高中入學指標分配到各個初中等措施,已經實現了義務教育均衡化的目標,成為目前國內也許是唯一的一個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擇校的城市。銅陵市的實踐使我們看到了希望。他們能夠做到的,別的地方也能夠做到。
責編:馬芳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