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4日 13:24 來源:
| |
解放日報消息:本月,浙江一民企首開先河,在企業內部專設“慈善部”;而溫州人的抱團作戰又有新舉,從過去的抱團買房、抱團炒煤,到如今抱團行善,樂清160余家企業成立了全國首家民營企業扶貧濟困會。
今年,三個慈善榜先後出籠,製造這份“比誰掏的錢多”榜單分別是英國人胡潤、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和《福布斯》雜誌。同樣的主題,卻有著不同的上榜人物、排名次序、捐款金額。但是,細究之下就會發現,三個榜單間有驚人的一致性,那就是上榜者中,浙江“慈善家”所佔比重都是最高。
行善,是浙江企業家的新標簽?還是精神境界的昇華和跨越?
捐贈熱民企
11月11日,溫州一開電氣集團正式成立“慈善部”,專職負責運作慈善事業。第二天,集團董事長就帶隊赴湖南、江西行善去了。記者昨日打電話到該集團被告知,董事長至今未歸。集團執行總裁柳江標告訴記者,參照了國外一些企業的標準,一開集團的股東們集體決議,每年拿出年利潤千分之八作為慈善基金,此次集團董事長出行是為了探索一種有效、理性的行善機制,而非過去的感性的、衝動的捐贈。據悉,該集團的慈善部共有11名人員,其中還聘請了社會人士加盟。
記者隨即又採訪了樂清市民營企業扶貧濟困總會。該會常務副秘書長葉逢林介紹,總會共有163家會員企業,其中正泰集團南存輝為會長,德力西胡成中為名譽會長。目前,總共認捐款為2.59億元。葉逢林説:“事實上,認捐款還是原封不動放在企業中,只是每個企業每年須捐贈其認捐款額的5%,從理論上來算,每年我們將獲得3000多萬元的企業捐贈。”據介紹,目前該會濟困樂清本地貧、病者和大學生200余人,並在雲娜颱風、印度洋海嘯等災害事件中捐款。接下去,總會還將啟動“個十百千萬”工程,大面積助學幫困,將慈善之手伸得更深更廣。葉逢林告訴記者,民企扶貧濟困總會的動作甚至要早于樂清市慈善總會,至於捐贈渠道,他表示非常暢通,“我們名聲在外,遇到災害等,民政部門就會主動找到我們。”
據了解,在浙江,類似的捐贈熱正開始在民營企業之間蔓延。“想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多了。”溫州服裝商會的一位人士説。
道德“偽善”嗎?
在浙江龐大的行善企業家群體漸出水面的同時,各種質疑也紛至沓來。
一有“資格説”。“並不是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資格做慈善!”某市勞動局李局長説,幾個建築老闆經常給道路工程捐款,市裏還專門為他們頒發過慈善獎。可是一到年終,拖欠民工工資最多的也是他們!對此,浙江省政協常委、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小蒂表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有層次的,相對於足額納稅、不拖欠工資等強制性責任來説,“勤於捐贈”顯然屬於一個更高的層次。“如果連最基本的操守都做不到,還大行善舉,這無疑是一種‘道德偽善’!”
二有沽名釣譽一説。葉逢林就告訴記者,會員企業中,正泰和德力西各認捐了2000萬元,分別是會長和名譽會長,隨後還有8家企業各認捐1000萬元,則給他們“名譽副會長”的頭銜。有人問,如果再來個1000萬元怎麼辦?葉逢林俏皮地回答説:“就給他一個名譽副會長的頭銜咯?”他給會員企業開會的時候,總是鼓勵企業家,“慈善也是打廣告,而且是高雅的廣告,建議你們名片上的‘紅帽子’(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之外,還要打上總會會長、副會長、名譽會長之頭銜,體現你思想境界高。”
對此,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胡守鈞認為,企業家做慈善事業,不應受到非議。“你怎麼知道人家動機不純?捐贈者總比‘鐵公雞’好。”胡守鈞認為,眼下一再地去猜測企業家的“慈善動機”,只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現在中國的慈善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了。”
張小蒂也指出,即便企業家的動機是為了獲得美譽度,那也無可非議,“你看經濟發達國家,企業的慈善、公益事業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營銷手段了。”
記者手記:什麼阻礙了我們成為“慈善家”?
日前結束的首屆中華慈善大會傳出消息,國內工商註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也就是説,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捐贈。一時間,“中國企業或富豪缺乏社會責任感”再度成為輿論焦點。
其實,我們過於習慣地把板子打在企業或富豪身上,卻忽略了另一個事實:中國90%的公民沒有捐過款物,而美國85%的捐款來自民眾。統計顯示,目前中國有100多家慈善組織,而美國有100萬家;中國100多家慈善組織每年募集到50億元善款,僅相當於GDP的0.05%,而美國同類數字為2.17%,英國為0.88%,加拿大為0.77%。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的“慈善缺位”不僅僅是企業或富豪的問題,而是社會整體的問題。
是什麼阻礙了我們成為“慈善家”?原因很多。譬如,我國仍然缺乏激勵“善舉”的制度設計。免稅制度的不完善,社會對其捐贈動機的種種猜疑;再譬如,捐助者無法獲知自己所捐的錢究竟用到了什麼地方,是如何分配的;更沒有途徑對所捐款項提出具體的使用意見。
一位專家説得好,中國慈善事業的滯後,不在於經濟落後和慈善資源的匱乏,而在於缺乏合適的法律。令人欣慰的是,在本次慈善大會上,一系列規範性文件已經或者即將出臺,障礙行將破除,“慈善立法”呼之欲出。這是值得期待的。(記者 李曄 吳長亮 )
責編: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