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應該納稅的四大理由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25日 13:41)
經濟日報消息:高收入群體納稅問題是近期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有消息稱,數額巨大的個人所得稅被偷逃。為此,稅務部門加強了稅收監管。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研究制定有效的徵管措施,嚴格執法,進一步堵塞稅收徵管漏洞。
從主觀方面講,此項工作的規範發展有賴於公民法律意識與誠信意識的提高。廣大納稅人應該用法律法規、道德規範來引導和約束自己的涉稅行為,自覺增強誠信納稅的道德觀念,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納稅的良好氛圍。本報刊登的這篇企業家談納稅的文章,相信會對人們有所啟發。
7月溫州老闆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麼?稅。
7月溫州企業界最大的新聞是什麼?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交了276萬元的個人所得稅。
我們都是做企業的。雖然不能因此説南存輝是個高尚的人,但顯然他是對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的人。
我知道有些同仁對繳納個人所得稅不以為然,甚至是抵觸——做企業明明已經納了稅,為什麼自己辛苦掙的錢還要繳納,而且稅率跟買彩票中獎一樣高?
兩周前,我也去申報了31.8萬元的個人所得稅。以一個做企業人的立場,我認為企業家們至少有4條堅挺的納稅理由:
一、踏實。這是一條很實在的理由。
企業和企業家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企業只要到了一定規模,沒有誰想偷偷摸摸的。企業要做大,就必須有宣傳,但只有繳了稅才能宣傳得理直氣壯;個人想過得好,就要花錢,但只有繳了稅才能花得安安心心。否則,你開奔馳、住別墅,稅務部門很容易幫你算出你掙了多少錢。大家應該感覺得到,我們國家的稅務體系越來越健全,稅收監管越來越嚴格——這也是市場體系健全的體現。如果因為偷漏稅而覺得沒有安全感,不要抱怨投資環境,那是你自己觸到了法律的底線。
二、穩定。做企業需要社會穩定。
過去20年我們財富的積累得益於國家的長期穩定,把財富回報社會不僅義不容辭,而且理所當然。基尼系數和貧富差距是這幾年比較熱門的詞語,我們知道內地與沿海地區的收入差距,我們知道老工業基地有很多下崗工人,我們知道有最低收入和其他社會保障體系,那我們為什麼不為消除所有這些不穩定因素而多做一些努力?如果周圍的人飯都吃不飽,你會過得心安理得嗎?如果你的別墅周圍都是棚屋,晚上你會睡得安心嗎?以我們的努力去維護社會穩定,最終受益的將是我們自己。
三、富國。自古以來,弱國無外交,也無巨賈。
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國富民強,企業才有根基。如果沒有稅收投入國防,如果沒有稅收建設電廠,如果沒有高速公路,如果沒有溫州大橋,如果沒有醫院,如果沒有學校,如果沒有環保……是的,你很有錢,你可以搬到火星上去住。否則,你有再好的車,也要有路才行;你跟比爾 蓋茨握過手,也要有王偉一樣的軍人迎擊敵人。如果我們能以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勤勞讓祖國更加強大,這種自豪感是別墅和鮑魚能夠替代的嗎?!
四、規範。
在北歐,個人所得稅最高佔個人收入的50%,但大家都習慣了,法律這樣規定,是為了調節社會分配,也是為了規範人們的行為。同樣,我們買輛新車,要繳十幾萬的上牌稅,為什麼沒有人有異議?因為習慣了。我們去美國,在超市買東西,標價1塊的要付1.07美金,0.07美元是消費稅,為什麼沒有異議?因為習慣了,過去企業家的個人所得稅是個被忽視的領域,一方面因為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因為企業處於創業期,在資本積累中很少有分配。現在很多企業在制度上規範起來,我們國家的法律也相應規範起來。不要不習慣,那20%本來就不是你的。
10年前的南存輝和10年前的我們,肯定想象不到今天我們自己企業的格局,和整個中國的格局。在盛世中國積累了財富的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我們有理由而且有能力走得更遠,做得更多。
平安保險有句很經典的廣告詞:平安中國,中國平安。這也應該是我們所有做企業人的心願。 (文/浙江省溫州服裝商會會長 陳 敏)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