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戶口本 億萬群眾心:各地戶籍改革透析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9日 09:39)
央視國際消息(經濟半小時):戶口的話題人們不止一次提到過,每一次提起時心情都挺複雜。一個小小的戶口本,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它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動,都曾牽動億萬人的心。但今天我們再次拎起這個話題的時候,卻發現身邊已經變了不少,戶籍改革在一些地方邁的步子之大,是幾年前不敢想像的。> >由此進入論壇
濟南39萬農民“農轉非”
在山東濟南,近一段時間來,當地派出所的民警正在忙著對濟南城區的39萬農業人口進行重新登記,要給他們統一換新的戶口本。這一次換跟以前不一樣,最大的變化是他們的農業戶口將變成濟南市居民戶口,實施了44年的農業、非農業戶口政策,在濟南成為了歷史。《經濟半小時》記者孫嶺到濟南進行了採訪。
在濟南市槐蔭區張莊派出所的戶籍室裏,記者看到民警正在非常忙碌地進行著戶口的修改登記工作。這次戶口改登帶來的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可以從戶口本上看出來。戶口本裏有一項登記內容叫做戶口性質,原來這一項填寫的是農業家庭戶口或非農業家庭戶口,而改登之後,這裡統一填寫的是“濟南市居民戶口”。
派出所的民警介紹説,目前的改登工作主要是針對建成區裏的農業人口,為了提高效率,他們採用了集中改登的辦法,新的戶口本要在9月中旬下發到居民手中。
對於濟南建成區裏即將拿到新戶口本的39萬農民來説,這次改革帶來的變化絕不僅僅只是在戶口本和登記表上改動的那麼幾個字,這一點,生活在天橋區清河村的董吉香已經有了切身的體會。
今年48歲的董吉香從小就生活在清河村,雖然從父輩起,家裏就沒有種過地,但戶口本上一直寫著“農業戶口”。 去年11月,濟南市率先在天橋區進行就地“農轉非”改登工作,為全市戶籍改革進行試點。就在那時,董吉香一家拿到了新的身份。
董吉香目前在村裏的集貿市場裏做管理工作,雖然戶口改登給董吉香的工作、生活並沒有帶來什麼直接的變化,但是她承認,自己在心理上多多少少得到了安慰。
在濟南市公安局戶政處,副處長王建平告訴記者,在濟南建成區39萬農業人口中,已有70%的人員脫離了農業生産,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都完全實現了城市化。
王建平還透露,取消戶口農業、非農業性質後,下一步,他們還將在建成區實施“遷移自由”的政策,為人才的流動創造更寬鬆的環境。
孫嶺還了解到,濟南市目前的這一做法還僅是在建成區實行,要在全市範圍內推行大約還要3到5年的時間。公安部門的負責人解釋説,戶籍改革涉及勞動、社會保障、民政、計劃生育等各個部門,目前的改革實際上就是一個剝離過去依附在戶口上的不合理功能、恢復戶口本來面目的過程。
全國各地:戶籍改革步子越邁越大
濟南的農民非常幸運,其它地方呢?在我國的一些大中城市,有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他們所佔比例非常高,在目前的戶籍政策下,他們的生活還有哪些不方便?《經濟半小時》記者選取了有160多萬外地務工人員的北京進行了採訪。
王利永,某建築公司的項目經理,今年三十歲。來北京之前是四川大山裏的一個木匠師傅,在採訪中他告訴記者:在我們四川來説,真正掙到過幾百元錢、一千多元錢也是特別不容易,特別不好掙。
為了改善貧窮的生活,王利永來到北京的建築工地當了一名工人。天天扛這些鋼筋水泥,一扛就扛了十年。靠這十年的積攢,王利永娶了媳婦,生了孩子。但是説起這個生活了十年的城市,王利永覺得不管他在這兒呆多久,北京對他來説還是很陌生。
王利永:長城沒去過。我們幹的就是工作,除了工作之外,別的休息時間一般都不願出去。有時候沒有時間,有時候沒有那個心情。
既然長期在北京,為什麼自己不買套房子呢?在王永利眼裏,北京的消費太高了。他告訴記者,他的月收入大約在一千元到兩千元左右,他一個月的房租水電伙食費就要交六七百元,自己在北京當了十年建築工人,但是從來不敢想象自己能在北京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雖然銀行為工薪階層買房提供了首付貸款的服務,王永利還是想都不去想。
王利永:沒想到過去借,也沒有想到過去貸款。其實也不可能貸到款,因為你是屬於外地的,沒有北京市戶口就不可能,沒有抵押不可能貸給你。
不管就業的成本有多大,從外地來北京務工的人口還是在增加。
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人口管理處處長姚勁松告訴記者:豐台區去年從我們這的登記情況看是32萬,今年我們的同期已經長到了37萬,這樣從辦證的情況看應該是有所增長的。
姚處長介紹説,外來人口涌到大城市務工,除了掙錢改善生活,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希望紮下根來,為孩子的將來創造條件,當記者問到王利永為什麼不把孩子帶到北京來時,王利永卻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王利永:作為一般打工的來説,掙的那點工資也就是吃和用,基本上剩不了多少。你要是在把孩子帶上來,孩子的費用是比較高的。北京讀書我聽説一學期下來好象好幾千塊錢吧,在老家一學期下來學費也就是三四百塊錢。像外地的在北京讀書,不是屬於北京市戶口的要交外地來京其他費用。
像王利永這種情況,在各個城市還是帶有很大普遍性的。但是同時,記者也注意到,雖然他們在就業、教育等方面,和本地人相比,還有著不同的待遇,但這種區別正在悄悄的淡化。比如,北京市人事局就規定,以後在北京市的人員招聘工作中,不再強制性地要求必須有“北京戶口”;還有,北京還通過了一個《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條例》,符合條件的外地私營企業主可以申辦北京戶口,這個條件是在北京納稅300萬元。雖然這些只是戶籍制度小小的鬆動,既已破冰,解凍也就是後面的事了。而且,從全國各地的情況來看,戶籍改革的步子也是越邁越大。
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省,“農村人口城市化,外地人口本地化”成為浙江省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據浙江省公安廳提供的統計數字,1998年至2000年間,浙江省各城市和縣級城鎮通過遷移增加的人口有124萬,其中有80%以上是從外地或本地農村遷入。
在寧波市,2001年7月全面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對進城鎮落戶指標的限制,實行按居住地登記戶口,全市650萬總人口中,有160萬農民離開土地到城市生活,已有3萬多農民領到了城市戶口,而且掀起了一股在城市購房熱。
江西省的新餘市近年來“反彈琵琶”,用城市化帶動工業化, 2001年8月開始了更徹底的改革舉動。據介紹,凡在新餘城區買房、租店、投資、經商的,均允許本人及其直系親屬在城區落戶;有穩定生活來源,或有大專以上學歷者,甚至在新餘城區打工滿1年以上、有合法身份的暫住人員,均可在城區落戶等。市區人口由14萬增加到近30萬。
安徽省在全省範圍內把小城鎮戶籍改革的做法引入城市,在政府常務會議上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改進戶籍管理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意見》。新的戶籍政策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進一步放寬引進人才戶口遷移的限制——在城市投資、興辦實業、購買商品房人員等,都可登記常住戶口;取消父母投靠子女的年齡限制,取消“農轉非”指標和進城落戶指標,對在城鎮生活3年以上無戶口而有合法身份、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人員,可不受年齡限制在居住地落戶,逐步登記為居住地常住戶口。
除了這些地區和城市以外,江蘇、重慶、四川、上海等地,也都程度不同地對戶籍制度實行了一些新的政策,有些力度也非常大。這就有一個問題,在改革之初,許多方面就擔心,不少城市現有人口數量對城市管理的壓力已經很大,門檻降低了,會不會造成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涌入城市後,他們的起碼社會福利保障如何落實?石家莊市從去年8月1日開始進行戶籍改革,到現在已經有整整一年的時間了,當地公安機關統計,一年裏共有36萬人辦理了城鎮戶口,其中就包括近7萬名的外來務工人員。記者還了解到,舉家遷入城市,但只有一個人有固定收入的家庭,目前在石家莊還比較普遍。這個城市給了他們戶口,但是否能給他們一個有保障的生活呢?《經濟半小時》就此採訪了石家莊市常務副市長王海洋。
主持人:在這次戶籍改革當中,新遷入的這些市民隨著戶口的轉變,是否會享有像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保的待遇?
王海洋:當然會。我們這次放開的戶籍制度的改革,所有的通過符合條件進入我們這個城市、拿到這個正式戶口的人都和過去的居民享受一樣的待遇,沒有任何區別。所有這個城市居民能夠享受的各種福利保障,新遷入的居民都會得到享受,得到保障。
主持人:從石家莊公安局的統計來看,過去一年進入石家莊的近7萬名務工人員當中,有約6.7%的人是處於最低生活保障線,也就是182元以下。那麼,我們也替市政府算了一筆帳,如果按照每個人每月補助50元的話,政府每年得拿出280萬元來保證這些務工人員的生活,市財政有沒有壓力呢?
王海洋:這個問題從兩個角度來説,首先是有這麼一個統計,但是這個統計是一個抽樣調查,從我們民政部門的統計情況看。沒有因為放開戶口而使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出現異常的增加。第二,即便就是這個情況,我想我們市財政有能力保障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主持人:石家莊市公安局還有一個調查顯示,目前已經有了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而把戶口遷入石家莊市的這個情況,這個問題政府有沒有預計到這個問題?
王海洋:應該説,在做這個決策之前也考慮到了,也制定了一些辦法和措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僅僅是為了得到社會救濟社會保障而進入城市,或者已經把戶口形成事實的可能是有,但是這是極少數。我們會逐漸地制定措施並不斷完善,來健全、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
小城鎮戶籍改革加快推進 大中城市要慎重進行
根據公安部和有關專家的估算,目前,全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1億1千萬,其中5000多萬登記為暫住人口。我們都知道,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戶口附帶了一些社會福利、就業、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功能,一旦放開,這些方面是否會不堪重負?戶籍改革最終是要實現一個什麼目標?為此,《經濟半小時》聯絡到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先生。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自去年開始在許多城市都放寬了戶口管理的限制,實行了戶籍改革。那麼,為什麼戶籍改革會集中在最近這一兩年推行呢?
陳錫文:我覺得這兩年戶籍制度加快改革的很重要的動力在於,各地都希望能夠加快推進城鎮化。那麼我們的戶籍制度,應該説就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實行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其實並不少,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戶籍管理制度。但問題是在過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中,我們在戶籍制度上附加了各種各樣過多的行政的、經濟的、福利的管理行為。所以説戶籍制度改革帶來的實際效果,讓大家感覺到的意義就非同小可,就不僅僅是一個戶籍制度所遷徙問題的、人口的遷徙問題的一個改革。
主持人:那麼,推行戶籍改革與城市發展之間,現在出現了哪些矛盾?您做過這方面的調查嗎?
陳錫文:我當然做過一些這方面的調查。總體來講,我覺得凡是按照200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11號文件《關於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中的這些規定來做的,應該説問題並不太大。因為在我們過去的縣和縣以下的這些建制鎮中,這個戶籍制度上所附帶的各種各樣的福利因素並不太多,比如説住房問題,比如説子女就學問題以及他們的社會保障問題。在小城鎮中,很多都是居民靠自己的力量在解決。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凡是在小城鎮去落戶的農民,在原有的土地承包期沒有到期之前,這個農民仍然可以保留他原有的土地承包權。現在比較明顯的大問題就是如果農民進入大中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因為農民過去並沒有在城裏的企業工作,那麼他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積累,在過去沒有提供過他自己的積累。所以一下子他不能吻合起來,就和大中城市居民社會保障方面的差距就顯得比較大。
主持人:這些矛盾會影響到我國推行戶籍改革嗎?
陳錫文: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實的狀況,産生的矛盾和問題比較少。從這個角度去看,加快推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城市、省會城市如何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如何讓農民進城之後,有一個比較現實的社會保障,這個問題我覺得就目前的社會經濟體制也好,這些城市的經濟實力也好,還都沒有能夠真正地做好回答這些問題的準備,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小城鎮的戶籍制度改革可以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推進,而大中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要慎重進行。
比起一些大中城市,小城鎮的改革步伐更大。從去年的10月1日起,全國總共有兩萬小城鎮開始推行戶籍改革,在這些地方擁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來人口均可辦理小城鎮戶口。農民成為城鎮人不是難事。農村人口城市化,外地人口本地化已經成為各個地區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
現在人們買個房、上個學有時候還需要出示戶口本,以後,這個戶口本的用處就沒有這麼大了,可能僅僅是公安部門進行人口管理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後有用的應該是你的社會保障號碼。第十個五年計劃裏説,在2005年之前,將通過改革戶籍制度,每個公民都將擁有唯一的一個社會保障號碼,這個號碼將用來建立個人工資帳戶和社會保障帳戶。(《經濟半小時》記者孫嶺、張凱華、賓芳、王立平、盧小波編輯報道)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