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爭發”成了獨特風景線 基金髮行三大思考   
08月20日 11:07

    上海證券報消息:接二連三的新基金髮行,使8月成為名副其實的基金髮行月。在這股基金髮行熱中,有一些現象頗值得深思。

    基金公司緣何爭發

    雖説現有幾個開放式基金的首次募集規模還算不錯,但在基金髮行過程中,“買的不積極,賣的緊吆喝 ”已經是“不爭 ”的事實。一邊是投資者對開放式基金的“不買帳 ”;另一邊是發行方使出渾身解數吸引躺在銀行的8萬億存款;這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尷尬局面著實發人深省。既然基金不好銷,為什麼基金公司不等一等,等市場回暖了,等開放式基金的“財富效應 ”有所顯現了再發?也許效果會更好、成本也會更低。

    其實,這個道理基金公司不是不知道。現在基金都進入營銷時代了,根據市場行情,選擇最佳時機面市,這是營銷法則裏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條。但是手中握著好不容易得來的機會,現在不發,豈不是會“夜長夢多 ”?

    基金管理公司還有另一個“苦衷 ”,那就是從過往幾年的基金髮展實踐來看,基金市場往往會有一個政策推動的發行高潮,如果錯過了眼前的機會,是不是要等待一個漫長的階段才能得到下一次發展的契機,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緣於此,爭發構成了目前基金髮行的獨特風景線。

    規模就是一切嗎

    儘管基金髮行已出現階段性飽和,但新發行的基金卻個個都志在必得,對規摸的追求不遺餘力,二三十億是理所當然的,四五十億是錦上添花了。之所以出現如此現象,與商業利潤構成有一些關係。剔除發行過程中的認購費用,託管銀行每年0.25%的託管費收入,基金管理公司1.5%的基金管理費收入,是兩塊巨大的利潤來源。所以,基金公司和代銷行追求大規摸的基金髮行也就情有可原了。然而,規模就是一切嗎?

    龐大的基金管理規模確實為相關機構創造了財富,但未來單只基金規模的下降將是必然的趨勢。實際上,目前我國單只基金的規模已經超過了歐洲基金的平均水平。一位外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專業人士介紹説,目前歐洲單只基金的平均規模大概在1萬美元左右;如果是傘型基金,則規模要大一些。事實上,做好起步,提供實質性的良好回報和適應客戶需求的管理風格,才是基金最大的賣點。因此,在簡單追求基金規模的同時,打造出鮮明的品牌風格,凸現專家理財的優勢,才是基金公司長遠發展更應下工夫的地方。在教育投資者以長線投資眼光來投資基金的同時,基金管理公司和代銷機構是不是也應該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創新為何也雷同

    新發行的基金中,創新是各只基金的“賣點 ”。但即便是創新,各基金公司也還是擺脫不了雷同的陰影。從開放式基金的名稱變遷中就可以發現這一點。一開始是追求高增長,幾隻基金的名稱中無一例外地都有“成長 ”一詞的身影;接著市場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平衡 ”一詞又成為近幾隻開放式基金名稱的主角。再接下來是“債券 ”基金、“指數 ”基金。總之是市場什麼熱,什麼好賣,就叫什麼。這一點倒是挺符合營銷的理念,但是不管是平衡型,還是債券基金,限于目前國債和股票在基金投資組合中的最低限制,這些創新的基金産品在本質上都有趨同的傾向,從大範疇上都可歸類于平衡型的範疇。由此,基金創新還是“闖 ”不出産品特點不清晰的困局而流於雷同。即便是新近討論熱烈的指數基金,是否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被動型指數投資,目前也還是個謎。基金何時能有實質性的創新?

    面對基金髮行中出現的這些值得深思的現象,投資者期待著基金管理公司能拿出獨門高招,而基金管理公司也呼喚有關法規的改革能及時跟進,以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王炯)



責編:楊潔 來源:上海證券報


相關新聞
中國基金業面臨制度陷阱 (08月20日 10:23)
我國第一隻債券型開放式基金今天在全國發售 (08月18日 22:34)
首只債券型基金南方寶元18日發行(08月15日 14:04)
融通新藍籌證券投資基金今天發行 (08月15日 08:15)
專家分析:基金市場孕育巨變 (08月13日 12:24)
降低運營成本 開放式基金系統啟用誰受益(08月13日 10:32)
財經時評:發展基金業此其時也(08月02日 15:42)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