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0日 14:21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2月20日電 最新一期《?望》週刊載文稱,一批重大政策在歲末年初密集出臺,標誌科學發展觀已進入全面落實階段。
文章寫到,“謀定而後動”,且動作頻頻,是歲末年初人們對“十一五”開局之年國內各項重大政策密集出臺的直觀感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謀”,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是“謀”,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科學發展觀更是“謀”。
先看農村。甫進2006,中國農民便收到了兩個大禮包:全面免除農業稅、2年內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而驚喜未過,中央又對困擾農民多年的醫療保障問題下了硬指標,即2006年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要達到全部縣市區的40%,2007年擴大到60%,2008年要全國推行,而到2010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要基本覆蓋全部農村居民。
對於一個有著9億農民的發展中大國,上述承諾不僅需要勇氣,更需一種大勢了然于胸的冷靜判斷。中央領導人明言,中國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階段。而這樣的判斷,同樣是“謀”。
此外,密集出臺的還有《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進一步規範國企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科教文衛等各個領域。
文章稱,仔細分析上述政策文件會發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思路無不貫穿其間。形成于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科學發展觀,經過兩年的發展完善,走到“十一五”開局之年已進入政策形成、密集出臺和全面落實的階段。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在2006之初,進行此番政策梳理的重要原因。因為其既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更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之年。
然行百里者半九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政策出臺,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被全面貫徹落實,因為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尚未建立起以科學發展觀為圭臬的經濟社會綜合評價體系和政績考核體系,而在改革走向根部,很多改革都進入以政府部門和官員自身為利益調整對象的今天,要使那些得民心的政策真正落實而不被扭曲,並非易事。(潘燕)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