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中南海研商農業大局:如何增強中國糧食自給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5日 13:35)

  瞭望東方週刊消息: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來華訪問時,幾次問中國領導人:你們會把糧食買光嗎?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3月29日下午,中國農業大學程序教授與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柯炳生教授兩位學者應邀前往中南海,在胡錦濤總書記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講解“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狀況和我國農業發展”。

  新一屆政治局就職15個月,已經進行了11次集體學習,形成了慣例。集體學習的講解人之一程序教授告訴《瞭望東方週刊》,這次學習一如既往,中央領導人聽得認真,問得詳細,近2個小時的講解和討論在濃郁的求真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v 中國已開始向農業“反哺”

  程教授透露,前幾次集體學習的講解學者們一般都提前半年時間準備,這次講解,中央辦公廳只提前了一個月時間通知兩位學者。

  兩位專家向《瞭望東方週刊》解釋了為什麼農業人口不到5%的發達工業國不存在糧食緊張問題,倒是發展中農業國常常為糧食操心。

  他們認為,關鍵因素在於,工業國的産業發展已經到了第二、三産業向農業“反哺”階段,而農業國常常需要通過吸納農業積累來發展工業。美國和歐盟每年的農業補貼都達到幾千億美元;日本的農業補貼政策使得國內生産的大米比進口大米貴十幾倍,而農戶仍然沒有破産之憂。

  程序教授的觀點是,按照恩格爾定律,經濟越發達,農産品消費比重越低,農業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弱質的産業,在完全市場條件下,它不可能達到平均利潤率。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其他産業必須“反哺”農業。所以,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對農業進行保護,WTO條款也並沒有要求完全取消農業補貼。農業哺養人類,蔭蔽大地,理應得到人們的回饋,這種保護實際上是人的社會理性戰勝貪婪本性的反映。

  程教授説,從今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看,中國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向農業“反哺”的進程。今年開春以來,圍繞糧食主産區出臺的政策密集程度前所未有。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部免除農業稅,糧食主産區農業稅率從5%下調到2%,今後幾年將逐步取消。

  程教授評價説:“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種地納皇糧的歷史將從此改寫,這是真正的千年未有之變局。”

  程教授感慨地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作為農業方面的專職研究人員,他已經看到過很多次要求重視農業的“一號文件”,“今年的文件後面有政策、有資金跟著。”程教授説。

  v 中國需要保持90%以上的糧食自給率

  專家們説,研究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狀況有兩個目的,除了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借鑒,還要分析世界糧食供需狀況,探討糧食進口問題。

  柯炳生教授介紹了國內一些學者在糧食貿易方面“大進大出”的意見。這些學者提出,中國應該按照資源稟賦優勢,出口勞動力密集的加工業産品,換取中國相對稀缺的資源密集型産品──糧食。

  兩位專家指出,這個提法在理論上聽起來非常誘人,糧食的確屬於資源密集産品,僅就水資源來説,每生産1公斤糧食需要1噸水,進口一公斤糧食就相當於進口了1噸水,這對水資源缺乏的中國來説的確是一個誘惑。

  但是,經過對世界糧食供需狀況的分析,兩位專家認為,即使不考慮戰爭、經濟封鎖等非常因素,“大進大出”也不可行。

  中國每年大概需要5億噸糧食,而2003年世界糧食貿易量不過2.3億噸,如果中國糧食自給率降到50%,世界市場上其他糧食消費國就沒有糧食了。這種極端情況也許不會發生,但實際上世界糧食市場對需求變化是非常敏感的,中國糧食需求這樣大,糧食自給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都會引起國際糧價劇烈變化。

  程教授説,現在世界上還有8億多人口營養不良,處於饑餓半饑餓狀態,如果因為中國增加糧食進口,抬高糧價,增加這些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負擔,怎麼處理我們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傳統友誼,怎麼體現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程教授告訴《瞭望東方週刊》,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發表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文後,來華訪問的古巴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卡斯特羅曾經幾次問中國領導人:你們會把糧食買光嗎?

  古巴地處熱帶,無法種植糧食作物,與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糧食不能自給。卡斯特羅對世界糧食供應的擔憂應該説代表了發展中國家的聲音。

  兩位專家提出,中國糧食供應固然不可能“大進大出”,但是也沒有必要追求百分之百的自給率。通過對世界糧食市場的分析,兩位專家提出,中國目前保持95%到90%的糧食自給率是比較合適的。

  v 增産的關鍵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糧食生産增長勢頭停了下來,糧食總産量徘徊在4.5億噸上下。中國人有沒有能力養活自己,這是中央領導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程序教授給出的答案是,中國糧食增産的潛力還很大。他舉例説,中國有3.5億畝玉米,平均畝産650斤,而美國的玉米屬於粗放耕作,畝産還達到1150斤;如果中國每畝玉米産量提高200斤,就能增加3500萬公斤糧食,中國每年的糧食進口也不過就是這個數。

  程教授認為實現這個潛力關鍵是要實現全面農業研究、技術推廣、農民素質、土地肥力的全面提高。他認為資源不是決定性因素,人均農業資源遠遠低於中國的以色列、荷蘭都能成為農業強國,中國也一定可以。

  程教授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的理論“人力資本”學説是改造傳統農業的一個重要思路,這個學説的關鍵是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業科研投入。

  程教授説,我們以前分析美國農業時往往只看到它直接從事農業生産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的3%,卻沒有看到為農業生産産前、産中、産後服務的各個産業的勞動力佔其總勞動力的20%;美國農業部有10萬僱員,大多數是研究人員,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業部有這麼大。它成為農業強國是有原因的。

  提到制約當前中國農業發展最大的瓶頸,程教授認為當屬推廣不足。中國搞農業科研這麼多年,不能説沒有成果,但是往往推廣不了。一個項目搞起來也很有聲勢,一個地方的單産可以達到世界最高,但是大多數地方不能受益。

  “農業強國則不同,它的發展相當均衡,不僅僅是地區間均衡,科研、推廣、種子、肥力、農民耕作養殖技術等各個方面都是相當均衡的。這種狀況和我們的投入體制有關,推廣需要時間,又不像科研那樣引人注目,所以各方面都不重視。”他説。

  農業科研部門尚有財政保證,而農科推廣部門往往被推出門去,自己掙錢,美其名曰市場化。這就形成一種反差──富裕的發達國家農民可以享受國家支持的技術推廣,比較窮的中國農民反而要自己掏錢買技術。

  程教授提及,中央辦公廳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在委託程序、柯炳生兩位教授做講解準備時,特別關照要將糧食安全保障問題作為重點;而中央領導人在討論階段的提問也偏重於此。

責編:李菁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溫家寶河北考察:抓好政策落實促進糧食生産(2004/04/05/ 13:26)
  •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討論並原則通過《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建設規劃(2004—2010年)》和國務院2004年工作要點(2004/04/02/ 20:22)
  • 北京扶持糧食生産 今年1.1億元直補種糧農民(2004/04/02/ 17:59)
  • 把支持糧食生産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2004/04/02/ 09:58)
  • 吉林實行四項新政策 力促糧食增産農民增收(2004/04/01/ 20:03)
  • 黑龍江:“三管齊下”搞好糧食外銷(2004/04/01/ 20:03)
  • 中央扶持政策顯效 春播糧食面積恢復性增長(2004/04/01/ 15:28)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