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認識篇 中央為何提出科學發展觀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6日 09:02)
半月談消息:2月16日,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的開班式上,中央領導高屋建瓴地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蘊含着深遠的理性思考,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徵。中央黨校科社部副主任王懷超分析説,改革開放後,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一戰略決策,並逐步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路線。20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協調和持續發展的方針,特別是制定並開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始注意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和人口的協調問題,開始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十五"計劃進一步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實踐中大都還是把經濟增長,特別是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作為發展的核心,客觀上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重視不夠。
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是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髮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關於發展的有益成果,着眼於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深刻地指出:首先,科學發展觀是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認,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發展不夠全面,也不夠協調,持續發展能力較弱,如城鄉差距拉大、就業壓力增加、區域差距擴大、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社會的發展明顯滯後於經濟的發展等等。從"九五"以來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耗一度下降,但近兩年有的地方卻出現了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回潮的勢頭。這些矛盾和問題,有些是在中國發展的現階段難以避免的,有些則是由於發展觀的偏差所導致的或者所加劇的。針對發展中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
其次,科學發展觀是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要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難點在農村,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在城市裏也有兩三千萬居民生活水平較低。怎樣才能讓城市和農村中生活困難的群眾過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標,它還應包括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發展。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需要我們轉變過去的發展觀念。
再次,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總結了過去各种經驗教訓後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有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如建立社會公共衞生體系、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等,然而這些好的做法卻在體制轉軌過程中有所流失。與此同時,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一些新的體制、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相對於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水平,社會領域的發展明顯滯後,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更不能適應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所以,我們要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要求來做。另外,過去由於過多地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造成資源大量消耗、環境嚴重污染、生態進一步惡化。在制定"九五"計劃時,我們提出要實現兩個戰略轉變,一個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一個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九五"到"十五"期間,我們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取得顯著成就。但是從最近兩年的發展情況看,良好的局面又出現了一定的惡化。根據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資、高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最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表明,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水平使我們有條件解決過去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問題。許多社會發展問題,如科技進步、教育發展、環境治理、生態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過去在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供給,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難顧及到。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小康,國家的財力和經濟實力有了明顯增長,人均GDP已經達到1000美元。經濟發展到目前這種水平,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解決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
可以説,新的發展觀既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又符合當代中國國情;既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還體現了中國共産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對全球、對人類的負責態度。如果將這一發展觀付諸實踐,將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産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將對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科學發展觀應有之義
專家們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糾正一些地方和領域出現的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的偏頗。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並不意味着發展經濟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經濟建設不重要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昭示我們: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卻是發展的核心內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明確指出: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沒有過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是以經濟持續發展為基礎的。我國20多年來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都説明: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更不是單純追求GDP的增長──GDP是全世界通用的重要經濟指標,具有綜合性和簡便易行的優點,也有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結構和質量、不能反映人們實有的福利水平的缺點,而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經濟不發展天下不會太平,社會問題不解決也不可能長治久安,甚至會釀成嚴重的危機。經濟增長並不等同於社會發展。相反,解決社會問題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著名"三農"問題專家陳錫文告訴記者,過去單純地追求GDP的增長不是真正的發展。一些地方的領導眼睛只盯着GDP的增長,爭當"GDP書記"、"GDP市長"。GDP固然重要,但一個地方GDP增長很快,同時"三無(土地、崗位、保障)"農民大量增加,怎麼能叫發展呢?如果我們不注重"三農"問題,不注重農民的收入問題和生活狀況問題,很可能最後會落到"拉美陷阱"裏頭去。
陳錫文對他去巴西考察的那次經歷感受至深。巴西農業部給他提供了三個數據: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過了3000美元,城市化率達到82%,但貧困人口卻佔到國民人口總數的34%。一邊是現代化,一邊卻産生了那麼多窮人;有增長、無發展,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現代化的成果,這就是人們常提到的"拉美陷阱"。
正反兩方面的實踐深刻地警示我們:既不能以經濟發展代替社會發展,也不能因為強調發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更不能否定經濟建設這個黨的工作中心。我們必須在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基礎上,來統籌各方面,促進全面發展。之所以要這樣,從根本上説,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佔有量少,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於相對落後狀態。發展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改變落後、趕上先進的問題。據專家測算,如果美國年增長率為3%,中國年增長率為8%,那麼中國需要68年才能實現人均GDP與美國相當;如果美國增長率為4%,中國增長率為7%,那麼中國需要118年才能趕上美國。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財富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沒有物質的快速增長,其他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目標就很難實現。
五個統籌的實質與內涵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的思維理念。它的基本內涵是:一是全面發展;二是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着眼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所謂協調,就是各方面發展要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所謂可持續,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子孫後代着想。
王夢奎指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這五個統籌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其實質,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
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是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我國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從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轉變,將是今後幾十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三農"問題過去主要是農業生産問題,現在是在圍繞"農"字做文章的同時,更要注重從"農"外找出路,通過"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促進"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下一步的經濟改革,要着眼於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國家政策要對解決"三農"問題給予更大支持。
統籌區域發展的實質,是實現地區共同發展。保持比較發達的地區快速發展的勢頭和扶持落後地區的發展,都是國家的既定政策。地區差距不僅表現在東部和中西部之間,也表現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還表現在省、自治區內部地區之間。地區差距問題要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隨着溫飽問題的解決和改革的深入,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社會發展領域存在的問題,許多同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職能不到位有直接關係,需要轉變政府職能。社會保障、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公共衞生和醫療等領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須承擔起應負的責任,不能簡單地提"市場化"或"産業化"的目標和口號。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質,是人口適度增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是人均資源比較少的國家,資源約束是伴隨工業化、現代化全過程的大問題,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選擇,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技術政策的選擇,乃至社會生活方式的選擇,都必須考慮資源約束和環境承載能力。從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産業革命以來大規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壞自然,發展到現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這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的實質,是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順利實現中國經濟的振興。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正在發生帶有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現在面臨着和改革開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環境。過去在封閉經濟、進出口很少、外匯短缺條件下形成的體制和政策需要改革,許多經濟觀念也需要更新。目前,適當增加資源密集型産品進口,更多引進先進技術是有好處的。在對外經貿關係方面,我們追求的是"雙贏"局面。貿易摩擦是任何經濟貿易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都無法回避的,要用平常心看待這一問題。
王夢奎進一步指出,真正做到這"五個統籌",還有賴於制度的創新,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五個統籌"是從全國總體情況提出來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在實踐中,由於發展階段不同,地區發展水平各異,統籌協調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來的,是我們黨在重要文件裏第一次響亮地提出這樣的要求。
鄭新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什麼這麼説呢?
首先,我國是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圍繞的中心就是要滿足人民的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們國家人口這麼多,區域發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基本生存的需要早就滿足了,像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降至37.2%。地區發展水平不一樣,人們的需求也不一樣,我們要努力滿足13億不同層次的人的需要。同時還要看到,實現群眾的願望,滿足群眾的需要,維護群眾的利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細心體察群眾願望和利益要求的變化,使我們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群眾利益,使我們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體現群眾利益。
其次,我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曾明確指出,個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共産主義者所嚮往的。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只是經濟的量的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會的全面進步,歸根到底,是為了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
另外,注重以人為本,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具體體現在為群眾切實解決生産生活問題上,體現在以人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應該看到,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我們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關心群眾生産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紮實了,我們就能凝聚起齊心協力戰勝困難、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我們一定要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個道理,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通過發展經濟,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實現五大轉變
專家們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在於狠抓落實,努力實現五大轉變:
一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當前,存在於某些地區和部門領導幹部頭腦裏的發展觀念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有的依舊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視為"以速度為中心",還有的不惜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産值,甚至弄虛作假,貪大求洋,熱衷於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統籌"之名搞新的形式主義,如有的打着"統籌城鄉"和"城鄉一體化"的幌子,動輒提出搞什麼"國際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離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內涵;有的熱衷於貼"標籤"、炒概念,以口號代替對"五個統籌"的具體貫徹落實。這些情況表明,轉變發展觀念仍然十分艱巨。
二要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二是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産方式和文明消費,形成有利於低投入、高産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三是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
三要進一步轉變經濟體制。要着力推進以下幾項改革:一是要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等改革,從體制上解決産業結構趨同、增長方式粗放、低水平擴張的問題。二是要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有序推進農民向非農産業轉移,引導生産要素在城鄉間合理配置,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三是要深化社會領域的改革,推進科學、教育、文化、衞生等體制改革,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四是要推進勞動就業和社會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
四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要抓緊建立對工作實績進行考核評價的新的指標體系,不應僅僅考察GDP的增長,還要同時考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等其他指標,引導各級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五要進一步轉變各級幹部的工作作風。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堅決克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注意在實踐中形成新思路,在群眾中尋求新辦法。要着力解決關係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惟其如此,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落在實處,才能真正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下去。(記者 王永前)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