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地方“兩會”:農民增收 重中之重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0日 21:54)
CCTV.com消息(今天):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發佈後,在各地方的“兩會”上,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無一例外地成為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從1997年到2003年,我國農民收入連續7年增長緩慢,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只有4%,僅僅是城鎮居民同期收入增幅的一半。關於怎樣才能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儘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出席各地“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農民增收 重中之重
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産區發展糧食産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是代表和委員們的共識。代表和委員們認為,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加快農業産業化經營,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走向市場是一個重要舉措。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代表 梁太平:“尤其要上一批骨幹龍頭企業,形成自己的獨特産品和主導産業,以此帶動本縣市區的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
山東省人大代表 劉相慶:“要建議和培植龍頭企業和龍頭市場,形成整個農産品的科研、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來增加農産品的附加值,來提高農民的收入。”
代表、委員們同時認為,在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的今天,要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的思路,既要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文章做足,又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
農民增收 科技必不可少
要增加農民收入,科技人才和科技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各地的“兩會”上,代表和委員們對農村科技人才的匱乏表示出了極大的擔憂。
青島市政協委員 葛玉欽:“農業需要一些科技人才,實用形科技人才在鄉鎮基本上是養不住。從改革開放以來,農業人才每年都在減少。”
青島市政協委員 李斌:“從外面引進的專家,在技術上可能起一些作用。真正要解決問題還要依靠當地的一些農業幹部。”
山西省人大代表 吳文忠:“不要讓農民落了後,就必須提高農民素質,農民最希望的就是咱們各級政府要把科技人員、知識分子,要求他們到農村去,到廣闊的天地裏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連成一塊,産生出良好的效益,儘快讓農民富起來。”
教育部今年開始為農村“定向”培養大學生
教育部今天公佈的一項措施或許能夠解決農村科技人才匱乏的問題。教育部已經決定,從7月起,在全國一百個縣試點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定向為農村一線培養大學生。“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招生對像是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農村青年。被招收的學生註冊入學後、將單列計劃、不轉戶口、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就地上學,修滿規定學分即可頒發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教育部出臺這一措施的初衷,就是想儘快給農村一線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和管理人才。
農民增收 堅持“多予”
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讓農民增收要堅持“多予、少收、放活”的方針。其中,“多予”就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這也是出席地方“兩會”的代表和委員發言的一個焦點。代表和委員們建議,政府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廣東省人大代表 杜林:建議省政府、省財廳預算裏面,對交通基礎設施預算稍為傾斜一下,農村的公路不搞好,農村怎麼實現城鎮化,特別對農村公路建設的這個基金安排,我覺得是少了一點,應該加大力度。
廣東省人大代表 吳金榮:(我)調查了一個農民的投入的資金,和他得到的收穫差距比較大,比如説青瓜,他們投入成本一畝要1000多塊,但是他們上市收購2000左右,扣去成本,他有五個月的收成,平均每一個月才幾百塊,他們付出的比較大,收穫比較小,生産資料方面,我覺得政府應該對農民有傾斜,資金的投入要傾斜。
同時,隨着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去土地的農民將會越來越多。代表和委員們表示,要真正關心這一部分農民,就要把失地農民的生活、低保問題解決好。統計數據顯示,到2002年5月底,全國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人口僅佔農村貧困人口的十分之一。
北京人大代表 周良洛:基本思路就是必須解決好農民的社會保障,必須解決好農民的就業問題,必須使農民在失地之後,生産和生活都能夠有一個和社會發展同步增長的機制。
廣西政協委員 錢學明:在這裡我建議把徵地補充費用和給農民的養老金、給農民的養老保險這兩者結合起來,考慮得更多一點。
責編: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