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農業專家:糧價上漲並非緣于糧食總量短缺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07日 11:15)

  新華網合肥11月7日電 中國農業問題的權威專家們説,中國最近一階段出現的糧食漲價絕非因為糧食總量發生短缺性危機。 

  長期活躍在田頭地尾的專家、安徽省政府參事何開蔭對中國糧食生産能力深信不疑。他説,歷史上的中國飽受饑饉之苦,政府和百姓對糧食問題非常敏感,“糧食為萬物之首,糧價是百價之基”舉國共識。眼下的糧價上漲,是糧食掙脫幾十年計劃經濟“政府定價”的桎梏、順應市場規律的一種價值回歸,是糧食多年供大於求、農民埋怨“種田虧本”後的自然“復位”。在中國城鄉,百姓心態非常穩定,市場上未出現任何搶購、囤積行為。 

  中國糧食及大宗農産品價格近段時間出現6年來的首次明顯上揚。中部産糧大省安徽,稻穀收購價漲了10%左右。東北糧區黑龍江省,小麥每噸收購價比上年同期上漲32%。鄰近北京的産糧省河北,玉米價格每噸則上漲了50-70元。植物油、飼料、禽肉等農産品價格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浮。 

  與此同時,專家預測,中國今年糧食總産將跌到9000億斤以下,為10年來最低點,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將跌到700斤以下,為20年來最低點。這裡麵包含了産糧區受災、農業結構調整、耕地減少的因素,但海內外輿論還是猜測中國是否出現了糧食總量短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説,中國不可能出現糧食危機。自1995年開始的連續4年大豐收“墊了底”,目前社會累積庫存高達1萬億斤,相當於一年的糧食總産量。儘管糧食播種面積連年下降,但由於生産條件持續改善,中國糧食綜合能力並沒有受到損害,加上城鄉居民食品消費不可能大幅度增長,保障糧食安全並無大虞。 

  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近日也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狀況一直得以保持。 

  何開蔭認為,從長遠看,即便中國人口發展到16億,也不會存在海外一些人擔心的“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中國還通過發展草産業,有效改變了飼料糧相對欠缺的局面,肉類産量也有相應的保障。肉類在中國百姓飯桌比重攀升,減少了他們對原糧的消耗。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通過推廣良種、改善水利條件、精耕細作,使糧食産量不斷攀升,1998年突破5億噸大關。長年相對飽和的市場,促使糧食價格、總産量、耕地面積逐年下降,農民的積極性也出現滑坡。 

  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國啟動了旨在減輕農民負擔的稅費改革,並出臺了“保護價”(略高於市場糧價)來收購農民的余糧。何開蔭説,此輪糧價上漲對於農民乃至中國糧食市場來説,首先是個利好消息。 

  在基層農村,中國農民的種糧熱情正在不斷“升溫”,國有糧站開始收到源源不斷的訂單。 

  當然,中國沒有放鬆對糧食供求關係可能發生轉變的高度警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農業及糧食工作會上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對糧食主産區和種糧農民的支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農業部提出力爭明年糧食産量恢復到9200億斤,單産每畝提高5公斤。官方權威媒體連篇累牘地發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社論及述評,農業專家也積極獻策。中國著名農業專家、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俞敬忠提出,要建立糧食安全預警系統與就急預案,加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搞好糧食銷區與産區、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的銜接。這些都獲得了政府的重視。(記者陳先發、蔡敏)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糧價上漲是新一輪通脹的前兆嗎(2003/11/04/ 17:18)
  • 我國糧食供求局面並未大變 糧價不會大幅上漲(2003/11/04/ 17:07)
  • 糧價回升是利好消息 農民種糧熱情“升溫”(2003/11/04/ 16:07)
  •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糧價6年來首次全面上揚(2003/10/27/ 13:25)
  • 我國糧價近6年來首次全面上揚 供求關係轉變(2003/10/22/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