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我國糧食供求局面並未大變 糧價不會大幅上漲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04日 17:07)

  北京青年報消息:

  我國糧價6年來首次全面上揚,但糧食供求局面並未大變

  黑龍江糧食市場仍將供大於求

  市場預測:

  黑龍江省農業和糧食部門人士分析預測:這個省今後一段時間的糧食市場仍將呈供大於求的趨勢。受此影響,省內乃至全國的糧食價格不具備大幅度上漲的可能性。

  儘管由於多種因素造成黑龍江省今年的糧食總産量預計比上年減少100億斤以上,下降的幅度比較大,但是由於糧食的消費量沒有大的變化,保持平穩狀態,糧食總體供大於求的局面並未因此改變。而且,由於目前糧食庫存的數量巨大,糧食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期內也不會得到根本改變。

  據黑龍江省農委統計,多年來,全省貫徹落實中央糧食敞開收購政策,保護農民利益和他們種糧積極性,1999年至2002年間年均收購農民余糧208.7億斤。但是由於近年來國內糧食市場一直是供大於求,糧食銷售不暢,順價銷售困難,1999年至今年6月,年均銷售僅為139.26億斤,相當於年收購量的66.7%。由於收售的量差,黑龍江省的糧食庫存量長期居高不下,到今年6月的庫存總量為798.1億斤。與如此龐大的庫存量相比,100億斤的減産量並不會影響糧食的總體供求格局。

  業內人士據此認為,今年秋收之後糧食價格不會有大幅上漲。

  黑龍江省農村經濟調查隊對農戶的調查表明,今年前兩個季度,農戶直接對外出售的小麥和水稻價格有小幅的下跌,玉米價格二季度較一季度有小幅上漲,每公斤上漲0.028元。新米上市後,價格平穩,市場反應平淡。

  黑龍江省糧油中心批發市場信息部人士為難地説,糧食價格受政策因素影響比較大,市場“靈敏度”比較高,比如國家的進出口政策影響,因此很難準確把握其走勢。但他們也認為,糧食價格短期內不會有大的震蕩。

  據該中心分析,目前玉米價格小幅上漲,與本年度出口數量增加有很大關係。今後玉米價格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出口形勢左右。出口數量增加,價格會小幅上漲或保持平穩,出口數量減少,價格就會小幅下跌。

  他們認為,今後水稻價格將繼續“兩極分化”的趨勢。目前,黑龍江省每年都必須舉行陳水稻競價交易會,大量的陳水稻流入市場,在減輕庫存壓力的同時,對水稻的價格是沉重的打壓。但同時,黑龍江省的優質水稻的價格卻逆勢上漲。由此可見,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變化,糧食産品價格受品質的影響因素會加重,普通水稻的價格會下降,優質水稻價格會逐步上揚。

  供求變化是糧價上漲主因

  事件追蹤:

  兩周前,從北京、南京、鄭州等城市開始,全國糧油價格普遍上漲,此次“&&”漲價的主要是糧食、食用油等,一些超市5升桶裝大豆色拉油均價從10月14日的36元,漲到了10月21日的41.47元,每桶上漲5.47元;隨後肉、蛋、豆腐等副食品價格也有所上升,雞蛋由每斤2.6元漲至2.8元左右,豬肉由每斤5.5元至6元漲至每斤7元左右,散裝米的價格基本上每斤上漲0.3元左右,豆腐每斤上漲0.2元左右……

  産地糧食的漲價,直接帶來了麵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飼料、肉類等製成品價格上漲。如此短期內農産品價格的大面積上漲,是我國1997年以來的第一次。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糧食價格全面上揚是糧食供求關係變化的結果,中國糧食供求關係的拐點將在2004年年底或2005年出現。

  糧食産地收購價上漲

  據了解,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都在短期內猛然走高。10月16日至19日,我國主産區小麥價格突然強勁上漲,平均漲幅40元每噸至80元每噸,其中小麥大省河南由1020元每噸至1120元每噸漲至1090元每噸至1120元每噸;與此同時,玉米價格出現反季節性上調,華北地區同比價位上漲80元每噸至120元每噸;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購價格比上年同期分別上漲了20%和10%左右。

  上漲原因之一:我國糧食減産

  此次我國糧價普遍上漲,表明持續多年的糧食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正在改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糧食減産。

  據中國農業大學李秉龍教授介紹,我國糧食減産主要有以下原因:糧食産量主要取決於耕種面積和單畝産量,近些年來我國耕地面積減少嚴重,農民種地獲得的收益沒有明顯增加,有些地區種一畝地僅獲利100元至

  200元,受“比較利益”關係的影響,部分人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另有政策上的原因,隨著政府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有些地區縮減了糧食種植面積,出現了一批“無糧鄉”、“無糧縣”等,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我國西部一些地區要“退耕還林”,也減少了一部分耕地;儘管國家有規定要用“保護價”向農民收購糧食,但有些地方政策落實得並不好,影響了一些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提高單畝産量,需要高科技投入的育種和科學施肥,這兩項投入都會使農民的“邊際收益”遞減,在糧價過低時,農民就不會在提高畝産上下功夫了。

  據統計,我國糧食産量在1998年達到51229.5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後,出現了階段性供過於求的局面,糧食價格也步入長期低迷。從1999年開始逐年減産,到2001年,累計減産5965萬噸。今年更是出現了我國三大穀物同時減産的局面。2002至2003年度預計全國僅小麥麵積就比上年減少7.5%,這是小麥麵積連續第6年減少。受此影響,預計今年小麥産量比去年減少4.5%,為1999年以來小麥産量最低年。糧食庫存也下降較快,全國一年減少300億公斤庫存。這些因素導致國內糧食總産量連年下滑,有關部門預測今年全國糧食總産量可能跌破4500億公斤。

  上漲原因之二:國際糧食市場糧價暴漲

  國際糧食市場供求關係也在發生變化。去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糧食大幅減産,小麥價格暴漲。今年歐洲糧食嚴重減産。最近世界糧農組織再次調低世界糧食庫存,宣佈今年再創歷史新低。

  國際糧食市場的供求變化也影響到國內市場價格,李秉龍教授表示,全球三種穀物總産量預計為20.31億噸,比上年度減産6330萬噸,這是1996至1997年度後連續第6年遞減,同時糧食價格也出現了7年來的最大波動。國際市場糧食漲價,直接影響了國內糧油加工企業的成本,促使糧油成品進一步漲價。

  糧食生産將進入新週期

  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中國糧食市場化論壇上,有專家分析,糧食的短缺期可能很快到來,但在2005年前後就會出現拐點。

  河南是我國的糧食生産大省,鄭州糧食批發市場也成為我國最大的糧食批發市場之一。該批發市場總經理李經謀在論壇上分析了造成糧食短缺的原因。一是糧食生産週期。根據過去經驗,糧食生産週期為4年至5年,大體表現為兩歉一平一豐收,這可稱為小週期。在1995年後,經過連續幾年的糧食豐收,供給相對過剩,庫存增加,並不是否定生産週期,只不過是把週期拉長,下一個時期應是進入歉收期。另外,我國糧食生産還存在大週期。建國50多年,糧食生産經歷了短缺—緊張平衡—平衡有餘幾個階段,根據市場信號及週期變化規律,我們有理由相信下一個階段將進入新的週期。與此同時,由於我國總人口的增長、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人口不斷增長以及飼料用糧的不斷增加等原因,我國的糧食需求水平卻呈剛性增長。

  李秉龍教授認為,糧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儘管它的供求關係存在剛性,但仍會遵循市場的供求規律。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當下正值冬小麥種植季節,也是農民決定明年糧食種植結構的時期,農民可能會增加播種糧食的面積,在明年夏秋季即將增加糧食的産量。

  靠市場機制調節也靠宏觀調控

  面對全國糧油漲價,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各種宏觀調控手段。如北京市發改委建立了價格應急反應機制,把價格波動和影響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山西省物價局日前啟動了糧油副食品價格每日報告制度等。

  業內專家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儘管政府可以通過拋售部分庫存糧、增加進口糧等方式平抑糧價,但僅僅通過市場自我調節的週期太長,成本也太大,市場調節必須與政府宏觀調控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如在生産方面政府應制定耕地面積、糧田面積警戒線,制定政策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快把糧食市場作為平臺,利用儲備糧、推動進場交易等手段調節糧食供求關係。

  糧價上揚可能帶來出口壓力

  專家視點

  國內糧價上揚,將給我國糧油産品的出口造成壓力。農業部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産品以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不僅在外貿出口上具有競爭力,同時也對進口起到阻滯。現在,糧油産品漲價將讓價格優勢丟失,“糧油産品除在出口時會面臨更多的競爭外,國內市場還將承受著國外糧食進口所帶來的衝擊”。

  國內、國際市場上主要農作物的價格出現差距。以大米為例,在稻米主要産區江蘇省,早稻、粳米價格為2100元/噸,據農業部提供的9月份世界主要農産品價格動態數據,泰國大米(曼谷離岸價)折算為人民幣1500元/噸,遠遠

  低於國內市場售價;玉米在國內市場價格為1100元/噸;9月份國際市場玉米價格雖然比上月上升了3.7%,卻比去年同期下降8.9%,折算為人民幣863元/噸(美國2號黃玉米,海灣地區交貨價);儘管國際市場上小麥價格受到美、加、澳三國糧食減産的影響,但其價格仍然低於中國國內市場的價格。

  專家表示,儘管價格並非影響進出口貿易的惟一因素,但是我國農産品的平均關稅只有17%,價格的變動勢必會給外貿帶來影響。“至於這中間影響有多大,還需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來觀察”。(范迎春 藺麗爽 陸純 孫侃)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