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採訪,幾乎所有的採訪對象都提到一件可以書寫進企業歷史的事兒:2000年1月,企業因為天氣原因,發生建廠以來最大的一次事故。事故發生後,沒用任何人通知,公司的職工紛紛從四面八方趕到工廠。甚至一些家屬也來到現場,希望能為公司幫點忙。正是由於職工們的無私付出,公司損失降到了最低點。
吉林化纖實業公司經理周信宜説:“多年來,企業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把公司的1萬名職工當成企業真正的主人,而職工們也愛廠如家,正因如此,企業才獲得了快速發展。”股份公司熱電車間班長陳永軍説:“現在我與企業的關係就是我與父母的關係,我‘父母’有事了,我肯定第一個趕去,而我有事了,我的‘父母’也肯定會全力以赴幫助解決。”
吉林化纖有這樣一條規定,誰在工作中有了新的發明創造,一旦被認可,便以職工名字命名。二紡車間東紡南區乙班副班長李海峰,原來是班組的核算員,他苦心鑽研在換絲筒的操作中減少水廢絲的方法,發明了“三人同步升車法”。用這種方法“升車”,每台車可以省下3個人,減少水廢絲3000克,使升車速度提高7到10分鐘。這種方法經全公司推廣,每年可為企業增加效益十幾萬元。如今,公司推廣以職工名字命名的檢驗法、操作法和工作法已有近百項。
在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的過程中,吉林化纖除了在政治上信任職工,工作上依靠職工,還在生活上關心職工。他們在分配上對一線職工實行優惠政策。如分房,給在一線的職工提高分值;在調資上對一線職工放寬條件,增加名額;企業實行分配製度改革後,一線職工的崗位工資與中層幹部一樣多。同時,公司還盡力幫助職工排憂解難。制定了“四到家”和“五必訪”制度,即對患病職工體貼到家,對有困難職工關心到家,對職工病故慰問到家,對獨身職工照顧到家,等等。這些措施,使企業的領導者與職工群眾在感情上融洽,也讓職工群眾真正體會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職工們在實際的生産和生活中,也真正把企業當成了自己的家。在公司資金困難時期,往往是一句號召,就會得到職工們的大力支持。有的職工推遲婚期,有的職工要添置的高檔傢具也不買了,把全部積蓄交給企業,使企業一次又一次渡過難關。
董事長傅萬才總結説,職工群眾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靠職工挖潛增益,企業克服了減利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靠群眾的艱苦創業精神,企業的活動得到增強,靠全員質量意識,企業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我們的職工最可愛!”傅萬才深情地説。(鮑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