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速遞 | 悼念評論 | 滾動消息 | 相關圖片報道 | 背景資料 | 央視報道   返回首頁>>
>> 視頻報道
更多>>>
    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原中顧委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原書記、上海市原市長汪道涵同志的遺體,30日在上海龍華殯儀館火化。
>> 新聞速遞 更多>>
>> 汪道涵簡歷
>> 相關圖片報道 更多>>
1991年12月16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汪道涵當選為協會會長
1991年12月16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汪道涵當選為協會會長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在辦公大樓二樓舉行儀式,悼念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在辦公大樓二樓舉行儀式,悼念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
1998年10月15日,83歲的汪道涵(右)和81歲的辜振甫在會晤中。
1998年10月15日,83歲的汪道涵(右)和81歲的辜振甫在會晤中。
1993年4月27日“汪辜會談”前汪道涵(左)與辜振甫握手
1993年4月27日“汪辜會談”前汪道涵(左)與辜振甫握手
>> 汪道涵:儒士風範
汪道涵生平

  汪道涵是安徽嘉山人。早年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

  一九八○年後,汪道涵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副市長、市長。是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九八五年汪道涵曾獲美國塔夫茨大學授予的公共管理學榮譽博士稱號。  

  汪道涵極愛讀書。儘管時常工作到深夜,他也要從堆滿床頭的書堆中拿出一冊看。逛書店是他的最大嗜好。此外,汪道涵還喜歡欣賞外國古典音樂,愛看京劇,下圍棋。  

  2005年12月24日上午7時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在上海逝世。>>汪道涵生平

第一次汪辜會談:1993年4月27日上午10點,“汪辜會談”準時在新加坡海皇大廈4樓會議廳舉行。當祖國大陸海協會長汪道涵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越過不足兩米的會議桌把手握在一起的時候,隔絕40多年的海峽兩岸關係,終於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次汪辜會談:1998年10月14日,久違大陸53年的辜振甫先生攜夫人嚴倬雲踏上了祖國大陸的土地。汪道涵與辜振甫在上海再度會晤。“汪辜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雙方達成了包括繼續進行政治、經濟等廣泛內容的對話及汪道涵會長應邀訪問台灣的四項共識。
汪道涵言論

汪道涵會見連戰一行時説20多年來,我們始終抱持著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的良好意願,為兩岸民間交往的發展和雙方政治關係的改善進行艱辛的努力,以滿足兩岸同胞的要求與期待。儘管兩岸之間存在政治分歧,但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共同的血緣、文化把我們連在一起,應該推動兩岸關係走和平發展、合作雙贏的道路,為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作出貢獻。

汪道涵會見宋楚瑜一行時説: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脈相通,骨肉相連,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沒有拋不開的成見。和平發展難能可貴,民族振興彌足珍貴。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兩岸關係理應走和平發展、合作雙贏的道路。在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的問題上,我們的立場和態度始終是一貫的、明確的。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的領土,兩岸同屬一個中國。1992年,兩會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是兩會對話與談判的基礎。對於台灣任何人、任何政黨朝著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方向所做的努力,我們都歡迎。

追憶汪道涵
其人:心繫兩岸統一事

  學者風度,務實性格,平易近人,這是海內外媒體對汪道涵先生的一致評價。

  汪道涵儒雅睿智,具有濃郁的徽人氣質。辛旗與汪道涵有十餘年的交往,他告訴記者,逛書店,是汪老一生的最大嗜好。他幾乎每月都要購置新書,從文學評論、歷史專著、名人傳略、音樂、美術,到科技專著、經濟理論等,古今中外幾乎無所不包。而且,還經常給別人推薦書。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是汪道涵一生的真實寫照。“因致力於兩岸事務而創造出的業績,是汪老此生最大的成就之一與人生慰藉之所在。”辛旗如是評價。

其事:“萬事莫如溝通急”

  “汪辜會談”本身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對兩岸關係影響深遠。“兩會”為兩岸民間交流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

  1987年底,長達30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九二共識”正是為促進兩岸協商奠定了政治基礎,使之在一個健康的軌道上進行。

  在堅決抑止、反對“台獨”的前提下,汪道涵能實事求是地了解雙方分歧,充分理解台灣民眾的心態,注重解開歷史心結,提出了一系列對台灣民眾優惠的政策。

媒體評論
網友評論

[江南時報]汪辜已逝 來者可追

  汪道涵儒雅睿智,長期擔任要職,上海市長任內,赴美國參訪,邂逅辜振甫先生。在辜振甫先生出任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後,1991年12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北京成立,德高望重的汪老被推舉為會長。面對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汪道涵展其大智慧,勇敢面對歷史的挑戰。兩會經在香港多次私下磋商,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口頭共識。

  “汪辜會談”的兩位主角先後辭世,使得十餘年來的“汪辜會談”終成絕響,從此走入歷史。哲人西去,來者可追。海峽兩岸主政者均有所更迭,但汪辜二老的名望仍然備受兩岸各界推崇。中國是我們的共同家園,兩岸人民應該彼此體諒互助,推動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共享發展的成果。

  兩岸政冷經熱,海協會與海基會的交流已中斷多年,循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的方式處理一些民間事務,仍然存在著諸多障礙。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仍然是島內的主流民意。兩岸交流衍生出大量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兩岸直接“三通”。汪辜二老的睿智與風範足供我們借鑒。

未來接任兩岸工作的人,應該學習汪道涵對兩岸關注的精神,維繫兩岸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逐漸將僵局中的兩岸關係導入坦途。兩岸主政者雖然存大異,亦應求大同,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儘快恢復海協會與海基會的交流,儘早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或可告慰于汪辜二老的一片苦心。

 

金秋碩果:斯人雖去,功業永存

  “汪辜會談”的成果,推動了兩岸的談判進程,促進了兩岸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具有開創性的工作,標誌著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汪辜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先河。

  10餘年來,“汪辜會談”及其成果對推動兩岸事務性商談、加速兩岸經貿合作和各項交流、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産生了深遠影響。2005年1月3日和現在,辜振甫先生和汪道涵先生相繼辭世;但他們的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

王君文:和平統一日,勿忘告汪辜

  汪辜二老都在2005年同時離開了人間,留下了他們未竟的事業,留下了他們的寶貴經驗和財富,留下了他們的渴望與期待。

  是的,他們兩人是聯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了其中的另一方,另一個人就不會引起大家的關注。就像是台灣和大陸血脈相連一樣,他們代表的是統一的潮流,代表的是兩岸的民意,代表的是歷史前進的方向。他們之間的接觸,成了兩岸關係的晴雨錶,成了研究中國統一進程的重要參考資料。

他們的會談,讓我們在解決兩岸關係樹立了一種理念:兩岸都是中國人,我們的血脈是相連的,心是相通的,應該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在會談中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會談有助於增進兩岸的互信,説明只要雙方本著“求同存異,平等協商”的原則坐下來談,許多問題都可望得到解決。

>> 央視報道 更多>>
>> 悼念評論 更多>>
>> 背景資料 更多>>
>> 滾動消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