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迎接十六大特稿:執政為民守本色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10日 09:19)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巍巍太行山的崖壁上,鐫刻着一座石碑。碑文上記載着被譽為“太行公僕”的河南省衛輝市唐莊鎮黨委書記吳金印帶領群眾艱苦創業,把荒山溝變成米糧川的動人業績。

  山就是碑,碑就是山。無論歲月變遷,任憑風雨侵蝕,這豐碑永遠刻在人民心中。

  “執政為民守本色”。 像吳金印一樣,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山溝溝裏的共産黨員郭秀明……,一位位共産黨員在新時期譜寫出一曲曲魚水新篇。這13年,中國共産黨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考驗下,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夯實了堅如磐石的執政基礎。

  一個政黨只有把根深深紮在人民之中,才會得到人民的愛戴和擁護

  只有把根深深扎到群眾中,黨的事業才能枝繁葉茂。去年3月,河南省抽調4萬餘名幹部組成工作隊,帶上民事日記,一頭扎到1萬多個村的農戶家。一年多時間裏,工作隊員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農民解決長期積累的矛盾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黨員和群眾的感情越來越深厚。駐村工作隊員、省科技廳副廳長王樹山説,工作隊住到鄢陵縣西明義村,第一件事就是幫助群眾打了25眼井,解決用水難。老百姓寫了一幅對聯“井深有法量,恩深無法量”,表達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

  “口號喊得山響,不如一個行動。用作風説話,能達到比發文件,做報告,下命令更管用的效果。”這是河北正定縣委書記孫萬勇的體會。近年來,正定縣通過開展“串百家門、解百家難、致百家富”活動,幹部面對面徵求群眾意見,確定了農村結構調整等幾個涉及面廣、帶有普遍性問題,並拿出解決辦法。幹部們深切感到:沒有好的幹部作風,代表人民利益就是空談。

  深入基層,了解群眾,與群眾心交心,心貼心,就是石頭也能捂熱,就是冰山也能融化。2000年11月25日,陜西白水縣西固鎮幹部在收稅時,與農民發生激烈衝突。僅僅一年,矛盾解決了。白水縣委副書記馬銀錄説,一開始工作組進村時,群眾罵聲一片;3個月裏,工作隊員着力解決群眾反映的1000多件問題,並向受到傷害的群眾道歉,徹底解開了群眾心頭的疙瘩。工作隊撤走時,群眾依依不捨送了1公里。

  滄海桑田。但共産黨人“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憂、解民之所難”的行動始終濤濤不息!

  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領導方式、工作方法,才能永葆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絡

  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不斷昭示這樣一個道理:執政黨只有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掌握領導工作的主動權。

  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浙江金華市,前些年不少鄉鎮幹部曾一度産生新苦惱:不穿“膠鞋”跑田頭農民罵,不穿“皮鞋”跑市場業主怨。為此,近年來全市開始出現了幹部常“換鞋”現象:換上“膠鞋”跑田頭,換上“皮鞋”跑市場,換上“拖鞋”住農家,受到群眾廣泛讚譽。市委書記湯黎路説,“換鞋”實際是要求幹部思想要學會“換位”。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方式、社會組織形式以及群眾的生産生活方式等出現多元化後的必然要求。

  為什麼交通條件好了、交通工具發達了,幹部反而離群眾遠了?為什麼幹部文化水平高了,卻不會做群眾工作了?為什麼生活水平提高了,群眾對幹部的意見大了?圍繞“三問”,河南省西峽縣去年開展了一場大討論。縣裏的幹部從思想深處檢討,主要是群眾路線貫徹問題。最終大家形成共識:新形勢下幹部必須轉換思路求發展,“群眾要過河,幹部得先淌水”,示範引導帶領群眾走致富路。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如今西峽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只有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幹部才能“如魚得水”。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黨工委創新工作方法,啟動了以“經濟上解困、生活上解難、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悶”為抓手的“公共需求管理”工程,將社區管理由垂直行政式向共同參與的自治管理轉變,構築起一個祥和、文明的新社區。街道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康承龍告訴記者:“在徐家匯,有‘談心組’、‘幫貧基金會’,每一位普通居民,特別是困難家庭的事都有人管、有人問。”

  “新方法解決新問題”。時代在變,但共産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不變!

  加快發展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也是黨執政為民的關健所在

  這13年,黨的各級組織緊扣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讓群眾在發展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夯實了執政為民的基礎。

  發展凝聚民心,發展提高威信。重慶市雲陽縣千峰村曾是渝東有名的窮村、亂村,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僅僅幾年時間人均純收入由300元一躍升為1730元。喜遷新居時,村民付紹華將自己的新房定名為“黨恩之家”,他逢人便説:“致富要靠領路人,幸福感謝共産黨。”村支書鐘世雲深有體會地説:“作為基層黨組織,發展才有威信。”

  “發展是百姓最大的心願。”延安市老紅軍郭志清説。曾幾何時,革命老區與貧困劃上了等號。在發展要有新思路思想指導下,1999年,國家開始在西部地區實施退耕還林(草)的生態建設工程。延安市委書記王俠説,讓農民們大規模地把已開荒的耕地讓給大自然,讓它們重新成為森林和草原,這在中國農耕史上是第一次。為保證退耕還林(草)的成功,國家在政策上規定:每年補助驗收合格的每畝退耕地100公斤糧食、20元管護費和一次性補助50元種苗費,一定8年。3年來,延安退耕還林341萬畝,佔全國十分之一,農民累計得到國家補助的糧食近3億公斤,現金1.5億元。 “種草要比種糧強,栽樹能兌錢和糧;綠了荒山富了鄉,群眾心裏喜洋洋。”從延安農民的歌聲中能聽到發展好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喜悅。

  人民滿意──這永遠是黨的各級組織工作的最高標準。為使群眾在生産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能夠及時解決,浙江省近年來在堅持鄉鎮辦公無公休日等制度同時,推出了“365”服務窗口這一天天辦事中心,將婚姻登記、戶口遷移、計劃生育、勞務輸出和農技服務等職能合併起來,成立一個窗口,一年365天,天天開門辦公,受到農民歡迎。信任如山。只要幹部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實事,老百姓就親近你、敬重你,就跟着你走!

  歲月如潮,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依舊血濃於水;歲月如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誠之心仍舊本色如初!(于紹良 劉健)

責編:張敏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十六大代表風采》極地之子——袁紹宏 (2002/10/09/ 21:52)
  • 十六大代表風采:敢於在黃河上架橋的農民(2002/10/08/ 20:34)
  • 迎接十六大特稿: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進(2002/09/18/ 09:39)
  • 迎接十六大報道特稿:“老外”眼裏的中國 (2002/09/17/ 10:05)
  • (迎接十六大報道特稿)建設小康譜新篇(下)(2002/09/15/ 12:40)
  • 迎接十六大 以改革的精神把黨的建設推向前進 (2002/09/11/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