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十六大代表風采:敢於在黃河上架橋的農民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08日 20:34)


  央視國際消息(新聞聯播):集中了全國6600多萬黨員的意願,寄託着12億多中國人民的厚望,2120名十六大代表將出席中國共産黨在新世紀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2120名十六大代表具有先進性和廣泛的代表性,其中,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範人物佔有相當比例。本台新聞聯播節目將從今天開始播出30集系列報道“十六大代表風采”,重點介紹十六大代表中生産和工作一線先進模範人物的事跡。今天為您講述的是敢於在黃河上架橋的中國農民——張侯華的模範事跡。

  位於陜西省府谷縣境內的華龍大橋和黃河二橋現在是西煤東送的必經之路,當地村民都自豪地説,這是十六大代表、府谷縣前石畔村黨支部副書記張侯華帶領鄉親們一根樁一根樁打出來的,説起在黃河上建橋還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

  黨的十五大召開期間,作為從十四大起就被連續推選為全國黨代表的張侯華在分組討論會上,提出農民自己出資在黃河上架橋的設想,當時就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這堅定了張侯華帶領鄉親們建好大橋、開發西部的信心。

  回到家鄉,他押上了自己的所有家當,和施工隊一起上了工地。陜北的臘月,冰天雪地,為了搶在洪水到來前,橋樁能打出水面,他和工人們除夕夜依然奮戰在施工現場。

  原華龍大橋工程項目負責人何水馳:張書記由於好長時間堅持在工地上,最後患了突發性心臟病,住進了醫院,當時我們確實都非常受感動,大家發誓一定要把農民自己建的大橋早日保質保量地建成。

  就是憑着這種豁上性命乾大事的膽識和幹勁,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裏,華龍大橋建好了,與省交通廳參股建設的黃河二橋通車了,如今每天都有5000多輛運煤車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與此同時,他領導的黃河集團包扶了4個貧困鄉,集團的112名黨員包扶112名貧困戶,他們還資助18名失學兒童,直到他們大學畢業。


  村民:張書記是為人民真正辦實事的黨員,他當十六大代表,是真正的十六大農民代表。

  陜西省府谷縣前石畔村黨支部副書記、黃河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十六大代表張侯華: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能連續當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這是黨和人民對我的關心和支持。共産黨員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帶領大家共同富裕起來,就是我的目的。

責編:於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