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2月19日電 題:“傳統”亦可“高端”——從紡織業看廣東佛山的轉型升級
新華社記者劉宏宇
作為製造業大市,廣東省佛山市近年來已逐漸形成一種共識:傳統製造業並非落後的代名詞,只要轉型轉得好,傳統製造業也能煥發生機。
紡織業是佛山的傳統支柱産業之一。近年來,針對人力成本壓力增加、轉型升級乏力、産業鏈附加值低等共性問題,佛山積極探索傳統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改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産業煥新: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針織服裝生産企業5800余家,針織大圓機4萬台,年産面料300萬噸,年産成衣3億件,産業規模超600億元。
“世界針織看中國,中國針織看張槎。”位於佛山禪城區的張槎街道是“中國針織名鎮”,是全國最大的針織面料産業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紗線交易市場,年棉紗交易量佔全國30%。
3年前,佛山市雅迪製衣有限公司董事長陶四平下定決心與希音合作。自1991年來到佛山,他已在針織服裝行業深耕30餘年。
希音是一家快時尚跨境電商企業,採取“小單快反”的生産模式,快速滿足市場多樣性的需求。近幾年,希音改變和引領了全球快時尚生産潮流,也帶給陶四平巨大的思想衝擊。“互聯網高速發展,如果你不去適應它,就會落伍甚至被淘汰。快時尚生産模式具備三個特點:快速、成本低、大規模生産能力。”
“我們建立了一條快反生産線,跟時間賽跑。”陶四平説,在傳統生産模式下,一款新品的生産週期需要四五個月,而按照新生産模式,僅需要3至7天。“唯有極致的性價比,才能贏得市場。”
“現在每個月設計的新款式超過100種。”陶四平説,與希音合作3年來,企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年營業額翻倍增長。
除了新的生産模式,一批與針織面料産業相關的新業態也不斷涌現。
“幫衣幫”(買布無憂)平臺,是針對紡織行業量身定做的生態鏈數字化系統平臺,近年來成長迅速。
“我們的理想,是打造一個‘面料圖書館’,降低中國紡織企業採購成本。”幫衣幫創始人袁佳説,目前已有超10萬家製衣廠入駐平臺。
“不斷推動針織服裝産業集群向規模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張槎街道黨工委書記何永慶説,今年1至11月,張槎針織服裝産業集群發展持續向好,服裝産量同比增長21.3%。
升級改造:“傳統”亦可“高端”
作為龍頭企業,廣東東成立億集團正在對自己“動刀”,去掉冗余産能,實現輕裝前行。
東成立億運營中心總經理歐書衛告訴記者,企業原有針織大圓機500多臺,染整生産線33條。自2019年開始,企業開始升級改造:砍掉能耗不達標的舊機器,同時通過技術改造,將原有設備變為先進産能。目前,針織大圓機減至300台,染整生産線減至23條。
東成立億工廠的針織大圓機。新華社記者劉宏宇 攝
“從數量上看,企業産能似乎在減少,但通過‘瘦身’企業變得更健康了。”歐書衛説,大圓機的開機率在旺季能達八九成,已遠超同行。作為傳統産業,很難再回到高速增長期,但通過升級改造,能實現健康增長。
進入佛山市瑞蒽服裝有限公司的智慧車間,巨大的數字化顯示屏上跳動著訂單等各項數據。車間負責人説,7分鐘即可實現原料變成衣。
瑞蒽服裝廠的現代化生産車間。新華社記者劉宏宇 攝
瑞蒽服裝總經理張銀芳説,通過數字化改造,有效緩解了人力成本不斷增加的壓力。“企業將堅持‘做強不要大’的理念,穩步前行。”
“沒有落後的産業,只有落後的工廠。通過數字化改造,‘傳統’也可以‘高端’。”何永慶説,張槎將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作為推動針織服裝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以延鏈補鏈拓鏈強鏈為主攻方向,奮力打造千億針織服裝産業新集群。
傳統産業也能“轉”出新質生産力
紡織業是佛山市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佛山近年來數字化改造成效明顯,陶瓷、紡織、建材等行業一大批企業實現“老樹發新枝”。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超過710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數字化轉型,佔比超70%,轉型後平均生産效率提升16.5%。
2023年,佛山成為全國第二個、廣東首個“工業産值3萬億元”地級市。今年全市工業企業超10萬家,規上工業企業超1萬家,製造業加快實現“由大變強”。
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佛山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4958億元,先進製造業工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穩定在50%以上。冰箱、空調、熱水器、鋁型材、醬油等産品産量均居全國首位,“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城市名片更加響亮。
“以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為切入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佛山市委書記唐屹峰説,製造業是佛山厚實的家底,其中傳統製造業塊頭最大、分量最重、基礎最好,10個千億級産業集群有7個屬於傳統産業。傳統産業轉型轉得好,也能“轉”出新質生産力,決不能當成“低端産業”簡單退出。
“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努力形成‘草灌喬林’企業生態體系。”記者從佛山市了解到,近年來,佛山制定實施“工業經濟穩增長21條”“減負促工業投資八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引導土地、資金、技術等資源向優勢傳統産業匯聚,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寬敞、越走越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