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公佈新質生産力發展“路線圖”,距首個節點目標還有多遠?

來源:澎湃新聞 | 2024年05月21日 19:10
澎湃新聞 | 2024年05月21日 19:10
原標題:陜西公佈新質生産力發展“路線圖”,距首個節點目標還有多遠?
正在加載

  搶灘新質生産力發展高地,西北大省陜西“雄心勃勃”。

  5月20日,陜西日報頭版發佈《陜西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文章。其中提到《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于近期發佈,該計劃將“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重點任務。力爭到2026年,全省新增5條千億級重點産業鏈,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每年增長8%以上。

  澎湃新聞注意到,近兩個月來,陜西接連出臺多個文件,均是聚焦新質生産力的培育發展。

  3月底,《陜西省高水平推進産業創新集群建設加快新質生産力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重點優勢領域,制定“路線圖”,並根據陜西10市1區的優勢和資源,為其指明了産業創新集群建設的重點方向。《實施方案》還明確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培育壯大10個以上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百億元級産業創新集群;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千億元級産業創新集群。此後,陜西省發改委官網又陸續發佈8個千億級産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可謂“來勢洶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陜西的經濟成績單也取得了良好開局。全省GDP同比增長4.2%,第二産業增長5.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

  對於支撐工業增長的積極因素,陜西省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清升總結了三個方面,其中就有“新質生産力的較快發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楊淩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陜西是全國首個發佈發展新質生産力總領性文件,同時全域“分配發展任務”的省份。儘管在陜西之前,也有地區先行一步發佈了與新質生産力相關的實施方案,不一樣的是,陜西在方案中更為細緻地為各市、區明確了新方向、新定位。從此番緊鑼密鼓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陜西想要搶得新質生産力發展先機的決心和信心。

  新佈局:“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陜西的現實所需、自身所長,也是使命所在。

  今年3月,陜西省委書記趙一德在《新華每日電訊》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當前,陜西正處在跨越結構調整陣痛期、新舊動能轉換期、轉型升級承壓期的關鍵階段,面臨著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雙重任務,必須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在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切實走好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之路。”

  説起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條件,陜西“得天獨厚”。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楊淩指出,陜西是全國科教高地,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高水平的科研機構以及一大批科技創新平臺,在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光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已有堅實的基礎和深厚的積累。

  但不可否認的是,陜西有優勢也有短板。楊淩坦言,“陜西存在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強,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不高等客觀問題。”

  問題在哪兒,勁兒就往哪使。澎湃新聞注意到,3月出臺的《實施方案》,出發點在於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重點優勢領域,高水平培育壯大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産業創新集群,協同推進科技、産業、人才、發展方式、體制機制5方面的創新,並著力發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徵的新質生産力。

  《實施方案》還要求,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光子、第三代半導體等)、新材料(超導、鈦及鈦合金、鋁鎂輕質材料、化工材料等)、高端裝備製造(增材製造、北斗應用等)、新能源(硅基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産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細分領域。

  事實上,陜西要主攻的這些目標並非“平地起高樓”。據《陜西日報》報道,去年,陜西千億級産業鏈由3條增至6條,新“晉級”的千億級重點産業鏈分別是太陽能光伏、煤制烯烴芳烴、乘用車(新能源汽車)。

  在這樣的基礎和優勢上,陜西決心要蹚出一條康莊大道。《實施方案》中提出要構建産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梯次發展新格局。提出到2025年高水平培育壯大10個以上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百億級産業創新集群。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千億級産業創新集群,建成一批産業創新發展示範區,擁有一批技術創新領先、産業規模較大、行業地位突出的龍頭骨幹企業。

  具體到産業集群培育上,陜西又陸續發佈多個千億級産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涉及的産業分別為:光子、人工智慧、第三代半導體、增材製造、鈦及鈦合金、硅基太陽能光伏等。

  為何是這些産業?《實施方案》給出了答案,産業創新集群的遴選,重點從産業領域、産業基礎、龍頭企業、創新能力、支撐項目共5個方面考慮。入選的産業需具有廣闊成長空間和引領未來發展潛力,現有和未來預期增速明顯高於當地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同時,還需要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和初具規模的産業集群。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産業創新集群都明確了發展路線圖,暨依託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經開區等重點産業園區建設,每個集群擁有1家以上國內領先、國際有話語權的龍頭企業,1個以上國家級和若干省級創新平臺。此外,還需有項目作為支撐:需要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産,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有一批儲備項目順利推進,有一批謀劃項目積極招引,以確保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産業規模和核心競爭力。

  新定位:10市1區有全新分工

  “陜西10市1區領取到新任務是《實施方案》的另一大亮點”,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楊淩表示,各地收穫的分工其實是結合了自身的地域特點、産業結構以及自身發展需求,並突出強調了各市(區)産業創新集群建設重點方向需因地制宜,可適時動態調整。

  楊淩進一步解釋,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各産業鏈相對完備,其所涉及的領域基本涵蓋了對於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佈局;囊括榆林、延安的陜北地區,具有豐富的能源,被賦予發展現代煤化工、風電等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等産業;由漢中、安康、商洛組成的陜南地區,則主要圍繞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綠色産業領域;而全國唯一與農業相關的自貿區——楊淩區發展重點無疑指向了現代種業、農業智慧裝備等産業。

  “各市(區)在《實施方案》中的新分工與‘十四五’規劃中明確的發展方向,其實大體一致。”楊淩表示,從整體來看,基本上與各地的發展優勢,以及已有的産業基礎關聯性較高。

  方案能否有效實施,背後的運作機制十分重要。記者注意到,本次《實施方案》提出了“六個1”機制,如制定1個行動計劃,明確産業創新集群的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建設1個重點園區,依託高新區、經開區等,明確專業化園區作為産業創新集群核心承載地;形成1份重點企業(機構)名錄,圍繞每個産業創新集群細分領域,梳理一批對集群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企業和科研機構;落實1個重點項目清單,根據重點企業和科研機構投資計劃,梳理形成一個産業創新集群“四個一批”重點項目清單;組建1個專家智庫,每個産業創新集群都要組建專家智庫,針對科技創新、産融結合等問題,給出政策建議;設立1支産業投資基金,引導各市(區)等,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重點項目予以支持。

  楊淩解釋,此舉意在統籌分散在各地市的産業資源,對創新要素進行重新梳理和配置,以實現資源的集中利用,更精準地推動産業發展。

  “儘管陜西擁有科技創新優勢,但未能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這是當前的一個發展瓶頸。”楊淩表示,這既表現在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強、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在陜不能完全落地等,還表現在“留不住”培養的人才,造成“孔雀東南飛”。

  陜西如何“支棱”起來?《實施方案》中提到,要圍繞産業創新集群發展細分領域“卡脖子”技術問題,梳理形成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和供給清單,實行“揭榜挂帥”“賽馬制”等項目管理制度集中攻關。

  此外,《實施方案》還提到,要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動産業創新集群領軍企業&&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創新聯合體,加大技術研發、技術改造和提檔升級力度。加強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圍繞全産業鏈協作和配套聯合實施一批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培育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術、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在培養人才方面,《實施方案》指出,鼓勵各地市、各園區圍繞特色産業創新集群,制定專項政策加大力度引進高層次人才。推廣“校招共用”“以賽引才”“以才引才”等模式,鼓勵在陜高校和企業聯合引進使用高層次人才。

  新目標:距離首個節點目標還有多遠?

  陜西此番定下新目標,到2025年,培育壯大10個以上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百億元級産業創新集群;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千億元級産業創新集群,建成一批産業創新發展示範區,擁有一批技術創新領先、産業規模較大、行業地位突出的龍頭骨幹企業。

  距離驗收首個節點目標成果的時間已經不多,陜西走到哪一步了?

  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2023年,陜西光子産業鏈實現産值超過300億元;鈦材産業實現産值超800億元;鋁材料産業産值達到200億元以上;金屬鎂實現産值150 億元以上;光伏製造産業産值約 1600 億元;化工材料産業實現總産值1800 億元。

  另外,《陜西省培育千億級第三代半導體産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中提到,到 2025 年,産業規模要超百億。《陜西省培育千億級人工智慧産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中提到,到 2025 年,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要突破300億元。《陜西省培育千億級增材製造産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中提到,到2025 年,産業創新集群要基本形成,年工業産值要達到200億元。

  楊淩分析,陜西距離實現《實施方案》中的首個節點目標已近在咫尺。該方案不僅為産業創新集群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寄望于“陜字頭”産業創新集群能在未來躋身“國內領先”行列,邁向“國際一流”的地位。

  衝擊新質生産力高地的“發令槍”已經打響,在這場長跑中,陜西靠什麼補給?

  值得關注的是,3月29日,陜西省委、省政府召開了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要把秦創原打造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構建新型生産關係的重要平臺。

  與此同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計劃》)也正式印發。

  何為秦創原?

  澎湃新聞了解到,“秦創原”不是一個地方,也不是某家機構,而是一個平臺。據公開報道,秦,是陜西的簡稱,諧音勤奮執著;創,就是要創新、創業、創造、創優;原,是指要像白鹿原等黃土臺地那樣高高聳立,成為科創源頭、創新高地。

  陜西將秦創原的總窗口設在西部創新港和西鹹新區,當地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各市都可參與其中,並致力把秦創原打造成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是打破科技優勢與經濟發展轉化“堵點”的關鍵之舉,是陜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

  據央廣網報道,4月24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在會上“官宣”秦創原首個三年行動計劃超額完成,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

  在新一輪的《計劃》中,秦創原被賦予了新內涵。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王軍在發佈會上稱,新三年行動計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色:更加強調“新質”,更加強調“改革”,更加強調“協同”,更加強調“生態”。

  記者注意到,新一輪《計劃》亮點眾多。例如,將積極推進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點,落實先使用後付費、技術託管、先投後股等舉措,深化推廣“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又如,將高位推動西安“雙中心”建設(編者注:“雙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採取多方共建、平臺共用、人才共招、成果共享等模式,培育建設20個左右省級秦創原産業創新聚集區。到2026年,攻克關鍵核心技術1000項,全省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萬件,力爭新增5條千億級以上的重點産業鏈,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每年增長8%以上。

  《計劃》中還提出,為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陜西省計劃培育建設30個左右高能級孵化載體,打造集研發、孵化、投資等於一體的“三器”融合樣板。要精準培育創新人才隊伍,優化科創人才引育留用服務機制,推廣“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聚焦重點産業鏈需求,精準培育“科學家+工程師”、複合型科技經紀人、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讓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更好協同起來,讓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更好對握起來,才更有利於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陜西省委書記趙一德公開表示,陜西將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以深化“三項改革”試點牽引科技體制改革,以“秦創原”建設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以優化産業投資基金功能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以推廣“校招共用”模式打造富有競爭力的“人才池”,以建立“預算總額+負面清單”經費管理機制調動科研主體積極性,以健全橫向經濟技術協作機制和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著力營造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創新生態。

  在新一輪的競爭賽道上,作為科創資源大省的陜西能否突破掣肘、奮力一跳,實現大躍升,答案或許不遠了。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陜西公佈新質生産力發展“路線圖”,距首個節點目標還有多遠?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