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激活傳統文化 國內博物館試水數字藏品成趨勢

來源:央視網 | 2021年12月22日 14:04
央視網 | 2021年12月22日 14:04
原標題:
正在加載

12月21日,河北省博物院副院長趙志良認為,“數字藏品是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産業可能性邊界的外移,是促進文化産業價值和商業價值‘活起來’的載體。”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副主任冉茂金也指出,今天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必須是數字技術和信息內容相互結合與發展的過程,一個國家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構成,必須是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今天的文化強國,必須是一個數智文化強國。

數字藏品是使用區塊鏈技術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數字藏品品類豐富,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電子票證、數字紀念品等各種形式。

目前,螞蟻、騰訊、百度在內的各大互聯網巨頭均開展了相關業務。以螞蟻集團為例,自發起“寶藏計劃”以來,目前已有17家博物館加入並陸續發行數字藏品,螞蟻鏈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持。

“作為一種文創新形態,數字藏品把文物背後歷史文化以更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傳遞出來,也是河北博物院在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走出了河北數字文創的第一步。”趙志良在上述研討會上説。當天,該院在螞蟻鯨探正式發售其鎮院之寶長信宮燈的3D數字藏品,並於12點上線即售罄。

河南博物院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史自強在現場也展示了其文創數字化的成果,五天前1萬份“婦好鸮尊”數字藏品上線秒空,在今年國慶期間,與支付寶聯合上線的支付寶地下室“一起考古吧”小程序,7天吸引了3000萬人“在線考古”。他認為,“豫博這些年一直在探索創新,本質就是用讓年輕人樂於接受的方式做文創,讓古藝術與不同的時代特點融合。”

與會專家指出,面對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大趨勢,我們必須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中國文化傳播和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數字文化新業態,佔領文化傳播和發展制高點,為優質文化內容插上科技的翅膀,讓優秀的文化內容傳播得更快更廣、産生更大影響,充分展現中華歷史之美、文化之美。數字藏品作為一種新型文創商品形態,既賦能傳統文化,也迸發出新的商業化能量。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保護、需要探索,更需要演繹和活化。我們希望螞蟻鏈技術能夠助力傳統文化符號穿越時空,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作為本次會議的技術支持方,螞蟻集團副總裁、智慧科技事業群總裁蔣國飛強調,“我們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數字藏品的炒作行為。”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張洪生對NFT技術的研究價值進行了分析並提出,“文化經濟將是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主體,每條生産鏈、每種社會服務、每個物質産品都將體現出文化和符號的力量,本質上,我們要面對一個新命題——如何認定數字文化創意勞動的價值,而NFT等相關技術可以對數字原生內容帶來全生命週期的可追溯管理,很可是改變未來的蝴蝶,我們不能輕易否定它,我們要研究它。”

不難看出,中國互聯網公司利用數字藏品正走向文化內容産業深處。近期中央財經大學年度報告《區塊鏈技術激活數字文化遺産》也指出,中國式NFT也逐漸形成了中國優勢:一是合規可控地開創了一種新型可確權、可追溯的文化消費;二是中國企業有充分的自主研發技術保障,區塊鏈技術專利發明數量領先全球;三是用戶規模優勢;四是合作共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因此變得更加高效;五是低碳環保,數字藏品能耗極低,不到公鏈NFT應用的1%左右,真正做到低碳環保。

編輯:李博丹 責任編輯:張蘭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數字技術激活傳統文化 國內博物館試水數字藏品成趨勢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