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防滲暴露生態水危機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4日 14:35)
?望東方週刊消息:當政府還在學習外國經驗時,這些經驗已經遭到更先進理念的擯棄
圓明園鋪設防滲膜的舉動,成了媒體最近關注的熱點。
一個又一個的專家出來從各個角度闡述此舉之不妥。圓明園管理處回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無奈。北京市環保局認定此工程未做任何環評報告,也未通過市環保局的環保審批。但工程是否立即停工還需進一步調查。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影響評價司有關負責人則表示,此工程應立即停止建設,充分徵詢社會各界的意見,依法補辦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
依稀仿佛,類似的景象早已上演過。
哦,那是1998年,北京市開始對30條河流、26個湖泊所面臨的污染嚴重、設施落後的局面進行治理,京密引水渠昆玉段被列入一期工程。治理採用了“河道襯砌”的手段──在河岸及河底鋪以水泥或石頭,取代以前的土壤。許多環境專家及民間環保組織堅決反對這一做法。認為這阻止了水渠與自然界的交換,讓它變成了一個人工製造的水泥池,這會阻止水的滲漏,破壞地下水的補充。同時,襯砌河道中水流速度加快,也會加快水資源的流失。
但諸多專家及環保人士的呼籲並沒有能阻止北京市的襯砌之舉。北京市水利局強調襯砌水渠所節約的8000萬立方米,對於北京的節水有著重要意義。渠道在激烈的反對聲中從容地襯砌完畢。
撫今憶昔,圓明園鋪膜一事的最後結果幾乎可以肯定,如無意外,圓明園的湖底,將在強烈的反對聲中,被防滲膜覆蓋。
將來會不會襯砌黃河長江
襯砌京密引水渠的根本理由是,襯砌後減少滲漏,每年可節水8000萬立方米。圓明園湖底鋪設防滲膜也是為解決圓明園缺水問題。
誠然,滲漏是人們可以控制水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節水的角度講,是一個大漏洞。
同樣,另一個大漏洞是蒸發,在西部缺水地區,這是個讓人咬牙切齒的問題。西北的許多地方,年降水量只有幾十毫米,蒸發量卻達數千毫米。
按照北京一些幹部的思路,如果國家投入鉅資,把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都襯砌起來,每年因減少滲漏而節約的水量當在數十億立方以上。如果把黃河、長江乃至所有水庫都用PVC板覆蓋起來,那麼因蒸發量大減而節約的水量也小不了。
但這顯然是個荒謬的幻想,也是與國際上目前通行的做法背道而馳的。世界發達國家為了保護生態,都在將原本被襯砌的河道恢復自然。美國最缺水的洛杉磯也是如此。而北京市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這樣的事呢?
客觀地説,這與中國目前在這個問題上的整體思路、做法密不可分。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中國的水利部門一直在強力推廣渠道襯砌,認為這是控制水量滲漏損失的最有效途徑。因為,國外的灌溉渠道大部分是襯砌的,渠係水利用系數高達0.8~0.9以上。而中國由於滲漏損失,渠係水的利用系數只平均在約0.5左右。全國灌區的年引水總量在3500億立方左右,那麼,就會有1700多億立方的水量滲漏了。所以,迄今為止,中國各級政府在推行襯砌渠道方面一直不遺餘力,幹、支渠等骨幹渠道的襯砌主要由國家投資。正在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1250公里的渠道,規劃要求也是全斷面襯砌的。
也就是説,當政府的整體思路還在學習外國經驗,想方設法推進襯砌渠道時,在北京等發達地區一些已接受了國外最先進生態思想的專家、學者、環保人士,卻已經不能容忍這種鄙視自然、破壞生態的做法了。這是類似矛盾的癥結所在。
難道讓水白白蒸發掉嗎
新疆有一座大湖叫作艾丁湖,是世界第二洼地。瀕死多年,在2000年“復活”了。當地群情振奮,從政府官員到專業的水利人士,以及普通市民都表達出共同的心願:截住流往艾丁湖的水,用於農業開發。因為,如果不這麼做,難道讓水白白蒸發掉嗎。
這幾乎是一直在生存和發展之路上前行的中國人最自然而然的反應。
但是,面對中國水資源整體絕對短缺這個現實,只有這一種思路是不行的。
甘肅省有個民勤縣,年降水只有11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644毫米。用水全靠地下水。20世紀50年代,祁連山地區林木茂盛,石羊河水量豐富。井打三四米深,水就咕咕地往外涌。民勤人發揚“人定勝天”的精神,在沙漠腹地上挖出了一個“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成為全國的治沙先進縣。該縣也成了甘肅省數得著的富縣。
但到了90年代中後期,民勤用水量越來越大,而上遊其他地區也開始大量用水,使石羊河本來可以流入民勤的6億立方米水,只剩下1億立方米。民勤人只好拼命打深井。從100米打到300米。由於超采地下水,民勤不但新造林帶十分困難,而且過去營造的林木和天然灌木也出現了大面積的凋萎、枯梢或死亡。全縣1萬多公頃成片沙棗枯梢,2.3萬公頃白茨、紅柳、蘆葦等天然植被處於半死亡狀態,26萬公頃天然礫質荒漠草場退化為沙質荒漠草場。而在公路兩旁,大片大片已經枯死,仍像活著時一樣整整齊齊排列、站立的樹木,卻帶給人深深的震撼!
顯然,這裡的生態水亟需補給。為了拯救這個沙漠綠洲,政府投鉅資將景電工程延伸到這裡。但是,這引來的水,是通過13級電力提灌,從黃河提上來的,每一立方都珍貴無比,光蘊含其中的電費就很可觀。所以,每一方水都需要高價來買。引水渠道襯砌的嚴絲合縫,要用水,水費一分不能少。如此這般,連能買得起水的農戶都很少,更不可能顧及生態補水。一邊是費盡週折引來的水,一邊是成活多年如今卻枯死的樹。誰也救不了誰。
這個畫面今後很可能在中國大量出現。
一般來説,人類使用的水的來源無非三處:降雨、河流、地下水。也可分為地上水和地下水。地下水的可控性是最強的。所以,它也是人們使用時最隨意的。由此造成的生態破壞的後果也最嚴重、最容易被忽略。而破壞和恢復的責任也是最不容易認定的。
隨著水資源越來越緊缺,水的價格越來越高,水權交易越來越普遍,水的商品屬性也將越來越被強化。如果每一立方水都能賣錢,渠道襯砌、湖底鋪膜之類的做法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由此,生態水的補給將會成為日趨嚴重的問題。
怎樣的災難才會幫人們找到辦法
有消息説:華北的深層地下水已形成跨冀、京、津、魯的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帶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問題。
還有消息説:全國總計有46個城市因為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而發生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超過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河北平原、陜西西安、山西大同等地區已經發生地裂縫,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構成了嚴重威脅。
更有觸目驚心的消息是:由於長期過度開采地下水,長三角地面沉降大於200毫米的範圍近1萬平方公里。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區的地面下沉已經造成非常大的危害。這些如果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機”隨時可能爆發。
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因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已經達到3150億元。長三角可能因此面臨高精尖技術企業轉移、外資撤走的危險。
如果説,人們對每一滴能控制的水都儘量吃光用盡,那麼,誰來補我們生存的土地下那日漸擴大的漏斗呢?
也許,只有當這些漏斗釀成了實實在在的巨大災難,才會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
責編:張麗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