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保護20年:成就、挑戰與展望”學術論壇在京舉辦

副標題:

來源:光明網 | 2024-09-26 12:40:53
光明網 | 2024-09-26 12:40:5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光明網訊 9月21日至22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與發展中心、文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中國非遺保護20年:成就、挑戰與展望”學術論壇在京舉辦。論壇旨在全面總結20年來中國非遺保護在理論體系、實踐經驗、傳承人主體參與及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深入反思目前面臨的挑戰,並對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展望與建議。來自北京、上海、武漢等機構與高校的近40位非遺領域的專家學者、傳承人等參加論壇,圍繞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理念與方案等進行了深入地交流與研討。

論壇開幕式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李曉松表示,希望各位專家學者以國家需求為牽引,更深入地參與到非遺保護的實踐中,面向中國田野、解決中國問題、形成中國非遺保護理論;在非遺研究中要有世界眼光,不僅要著眼中國的非遺發展,還要關注國際社會非遺理念的深化,要有世界的意識,也要有世界的胸懷。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雁雲表示,高校作為知識創新與文化傳播的高地,在非遺保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北師大以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前瞻的教育理念,始終走在非遺研究與教育的前列,不斷整合多學科優勢,以跨學科視角推動非遺科研、教學與社會服務全面發展。

  北師大文學院院長王立軍追溯了文學院民間文學、民俗學專業深厚的學術傳統,對相關學科學者在非遺研究、教育和社會服務方面取得的豐碩成績表示祝賀,並勉勵學者們攜起手來,為推動我國非遺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新貢獻。

論壇主會場現場

  大會發言環節由北師大社會學院教授蕭放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在視頻發言中結合自己20年來的相關工作經驗,回顧了我國非遺保護實踐和傳承實踐的總體成就,認為在這20年中,整個社會學會了結構和解構的認識方法,更加尊重人類的創造力,並對非遺保護對象的情感內涵有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認識。

  此外,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黃永林教授在發言中探討了非遺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如何形成合力,共同促進非遺保護傳承高質量發展。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遺産》主編宋俊華教授重點闡述了中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過程中,非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非遺保護與現代治理、非遺保護與中華文明活態傳承等方面的辯證關係。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王加華教授聚焦鄉村,探討了非遺的系統性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

專家學者在分論壇上積極發言

  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中,與會者們圍繞“非遺內外:現代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生態與傳承:非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跨界與融合:非遺保護中的類別與媒介”“主體性與文化權力:非遺的人民性”“理論與實踐:非遺保護與非遺學科建設”“話語與政策: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與本土實踐”等六大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就非遺保護帶給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與模式以及非遺學科與民俗學的關係等諸多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據悉,本次論壇由《民俗研究》《文化遺産》《西北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民間文化論壇》等學術期刊協辦。 (邱曉琴)

編輯:朱珠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熱點推薦
正在閱讀:“中國非遺保護20年:成就、挑戰與展望”學術論壇在京舉辦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