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龍騰武清城,燃動京津冀。9月17日,2024 年“行走大運河”—中國輝煌足跡大運河龍舟系列活動(天津武清站)將在天津武清區南湖公園水域開槳啟航。
本次活動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龍舟協會、央視網、天津市體育局、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政府主辦,天津市體育競賽和社會體育事務中心、天津市武清區體育局、天津市龍舟運動協會、天津金海水上休閒運動有限公司承辦,康連接體育文化集團有限公司運營,天津易聘企業管理有限公司、《Tianjin Plus津品生活》協辦。
清波盪漾北運河,一河美景一河歌。大運河的千年記憶、萬丈豪情,將再次奔涌于天地之間,勾勒出津沽大地龍舟競渡的繁華盛景。浪遏飛舟、貫古通今,下面邀您一起沿著這條“京津走廊”領略運河在此留下的歷史積澱與文明,感受這座海濱城市的脈動與活力,欣賞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的精彩蝶變。
潞河通海三千丈,潞渚連河幾百灣
作為大運河重要的沿岸城市之一,天津因運河而生,因漕運而興。大運河天津段南起靜海區九宣閘,北至武清區木廠閘,南北運河相向而流,分別流經靜海區、西青區、南開區、紅橋區、河北區、北辰區、武清區等7個區,最終在三岔河口匯聚入海。
天津市武清區地處京津之間,素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之稱。京杭大運河,自北而南縱貫武清全境62.5公里,流經此處的運河又稱“潞河”(北運河),古書有載:“潞水繞其左,渾河衍其西,北拱神京而層巒迭嶂,南窺潭海而萬物朝宗。當水路之衝衢,洵畿輔之咽喉。”
天津武清開發區
因有潞水而顯得靈透與厚重的武清,“半天下之財富悉經此路而進”。追溯歷史,自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徵烏丸鑿泉州渠,為北運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後隋煬帝于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鑿永濟渠,連通武清境內的運河與永定河,使武清因兼具河海之利而為世所重。宋、遼時有蕭太后運糧河三條水道入武清經北運河直達北京。金時有漕河接北運河,北穿武清全境直抵京都。
《潞河督運圖》浮雕
歷經元、明、清三朝六百餘年的變遷,作為漕運之衝的武清更是成為中國北方商貿、文化的樞紐,每年都有數百萬石糧米及絲綢、茶糖等大批物資自江淮經運河運抵京師。每逢夏秋水旺時節,帆檣遮空、舳艫蔽水。“野水千帆集,人聲沸暮煙。樓臺兩岸寺,燈火一河船。”清朝詩人梅成棟的《夜泊楊村》真切地描繪了當年武清境內北運河的繁榮盛景。
自2003年開始,武清對境內的運河進行全面改造開發,並將河道改造與彰顯運河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大運河的歷史使命之下,武清將過去與未來重新串聯在一起,加快建設大運河文化生態發展帶,依託大運河武清段本體的景觀風貌和豐富的文化遺産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修復,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開發利用與文化體育、生態旅遊有機結合起來。
時至今日,武清已構築起“一城兩河、十字軸向”的旅遊發展格局,逐步打響“京津冀市民近郊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品牌。
此次比賽地點所在的南湖公園是非常受武清人民喜愛的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綠樹成蔭,湖水碧波盪漾,為龍舟比賽提供了絕佳的比賽場地和觀賽環境。水清、林幽、野趣、魚香,這裡既有自然風光之秀美,又有人工雕琢之神韻,目光所及皆是景,市民和遊客在觀賽之餘可以泛舟湖上,享受北國水鄉秀色,還可以在親水平臺賞魚互動,享受愜意休閒時光。
武清南湖風景區
比賽期間現場還將搭建觀眾互動體驗活動區、表演舞臺等,展示龍文化非遺表演,講述龍舟文化從歷史長河中迤邐而來留下的燦爛文明,吸引觀眾參與賽事文化體驗,推廣全民健身運動生活方式。
一脈清水,聯動京津冀。京杭大運河自上遊北京涌出,蜿蜒南來,迤邐浩蕩。運河不僅帶來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同時將京津冀一體化協作推上新臺階。
十年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武清區作為天津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主力軍”,圍繞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加強與大運河文化生態發展帶的融合貫通,增強城市吸引力、激發文化創新力,推動旅遊、文化、體育等消費領域深度融合,將高質量發展化為可看可遊可玩的“幸福感”。
千年流淌的大運河猶如一曲生命之歌,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和豐厚的歷史積澱。懷抱運河之“魂”,點燃龍舟之“熱”。2024 年“行走大運河”—中國輝煌足跡大運河龍舟系列活動將厚植大運河沿線文化沃土,將龍舟文化與龍舟賽事轉化為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文化符號和旅遊資源,連通運河流域城市互動,點亮城市活力,釋放運動激情,為塑造城市文體旅IP共同蓄勢賦能。